對話哥斯達黎加,以綠色的方式

2024-09-18 15:03:29 來源:

 

這是2021年4月19日在哥斯達黎加帕洛貝爾德國家公園拍攝的鹿

/《環球》雜誌記者譚慧婷繆培源(發自聖何塞)

編輯/吳美娜

  儘管哥斯達黎加只佔地球表面的0.001%,但其生物多樣性卻佔全球的6%。這句話直到我們真正踏上這裡的土地才有所感觸。

  在潮濕氤氳的雨林裏,抬頭時,你或許就能看見樹樁上纏繞休憩的青翠欲滴的棕櫚蝮蛇。樹頂上,優雅的樹懶緩慢地轉動它的腦袋。石縫裏毛腿蜘蛛靜靜地在它的小家裏休息。還要小心你的腳邊,可能會有和泥土同色的、指甲蓋大小的泥蛙躍起……

  在這裡,大多數動物似乎並不被人類所打擾,它們才是這裡的主人。

 

綠色國度,風景在城市之外

  我們在雨季來到哥斯達黎加。從首都聖何塞出發,一路驅車西行,第一站是火山小鎮拉福圖納。小鎮依山而建,這座“山”是阿雷納爾火山——地球上最活躍的層狀火山之一。學者估計這座火山形成到現在不到7500年,算得上“年輕”。1968年,它意外爆發,摧毀了小鎮塔巴孔。如今,火山公園還保留着1992年它噴出的岩漿形成的巨大黑色岩漿岩。

  哥斯達黎加境內一共有上百座火山,如今活躍的有七座,是名副其實的“火山之國”。自2010年以來,阿雷納爾火山進入休眠期,依山而建的火山國家公園成了徒步愛好者們的聖地。雖然游客絡繹不絕,但除了步道和標識牌,很難找到現代文明留下的痕跡。

  作為環境保護的先驅,哥斯達黎加對於地熱資源的利用走在全球前列。據哥斯達黎加電力公司的數據,地熱能發電約佔該國總發電量的15%,與水力、風能和太陽能互補,幫助哥斯達黎加在雨季和旱季都能維持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使用。

  蒙特韋德雲霧森林自然保護區則是哥斯達黎加溫柔的一面。起初聽名字,我們以為這裡是“嶺南多瘴氣”的網紅版,心裏不少忐忑。經過嚮導介紹得知,在這座海拔1500米的熱帶雨林裏,海洋帶來的季風與高原空氣碰撞形成雲霧,給這裡的動植物帶來大量水汽,“絕大多數植物在這裡並不靠雨水吸收水分,而是靠雲霧”。

  蒙特韋德雲霧森林號稱全球十大最美森林之一,但如今也受到威脅。嚮導介紹稱,隨着全球氣候變暖,這裡的平均溫度從18攝氏度上升到20多攝氏度。該保護區以前一年只有30多天是晴天,如今則增加到了130多天。其濕度也在不斷降低,這也就意味着當地標誌性的雲霧正在消散,生物棲息地正受到威脅。

 

資源受限,小國如何突圍

  雨季的山路更加泥濘崎嶇,卻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煙雨濛濛中,山路一瞥就是滿目的綠色,牛羊悠閒信步,確實對得起“拉美小瑞士”這一稱號。

  哥斯達黎加位於中美洲南部,東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北接尼加拉瓜,東南與巴拿馬毗連,擁有1200公里長的海岸線。漫長的海岸線、豐富的火山與森林資源,外加宜人的氣候,成就了這裡相對富饒的生活。這裡的生態系統包含成千上萬的動植物,擁有超50萬物種,約佔全球物種的6%,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寶庫,擁有全球最高的物種多樣度。這裡不僅是自然愛好者的天堂,也是生物學家們的重要研究場所。

  我們看地圖時,發現哥斯達黎加幾乎遍地國家公園。後來得知,這個國家也曾飽受森林砍伐和偷獵之苦。這個“彈丸小國”痛定思痛,將全國超過25%的土地劃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在這些保護政策的推動下,哥斯達黎加成功遏制了森林砍伐,並積極推廣生態旅游,作為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面積的狹小不僅帶來了“化生態為資源”的思想,更促使當地人選擇了“求精不求多”的發展模式,咖啡産業就是其中代表。哥斯達黎加主産阿拉比卡咖啡,以品質取勝。肥沃的火山土壤、適宜的氣候和充沛的雨水,為高質量的咖啡豆生産提供了有利條件。憑藉優質的咖啡豆,哥斯達黎加躋身世界前15大咖啡生産國。20232024年咖啡産季,該國咖啡産量約為144萬袋,佔全球産量的1%

2019年11月9日,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在第二屆進博會食品及農産品展區,來自哥斯達黎加的參展商在現場沖泡咖啡

  當地嚮導介紹,一般咖啡樹需種植五年才能結果。當青色的咖啡果變紅,便是採摘的最佳時機。採摘後的咖啡果經過處理,果核會被烘焙成散發濃郁香氣的咖啡豆。為了確保高品質,哥斯達黎加在生産過程中注重環保,減少碳排放。《環球》雜誌記者在唐·胡安咖啡園看到,除了種植咖啡樹以外,園區內還種植了別的植物——繡球花,用來檢測土壤酸鹼度;牛油果樹,用來調節土壤含水量……這種生物調節方式能有效保證優質咖啡的持續生産。

 

與中國攜手,成就低碳宜居國家

  雖然仍是發展中國家,但哥斯達黎加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這裡有世界排名前列的酒店與餐廳,知名的咖啡種植,全球唯一對外開放的星巴克咖啡園……

  咖啡産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適合的政策引導。1821年哥斯達黎加從西班牙獨立之後,政府開始積極推動咖啡業發展,實施了諸如發放免費種子和稅收減免等措施,甚至規定,種植咖啡超過五年的空閒土地所有權歸屬種植人。同時,哥斯達黎加咖啡還在不斷創新,通過設立實驗農場,將其推廣到世界各地。

  如今,咖啡也和旅游業緊密結合,咖啡園參觀成了哥斯達黎加旅游的重要部分,吸引着全球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旅游業在哥斯達黎加經濟中佔舉足輕重的地位,2019年旅游業對哥斯達黎加的國內生産總值貢獻達到了4.8%,創造了15萬個就業崗位。哥央行數據顯示,2023年有超過17.5萬人直接從事與旅游業相關的工作。德國統計網站Statista數據顯示,這一市場還在以每年6.4%的速度增長。

  作為世界公認的環境保護領導者,哥斯達黎加制定了嚴格的環境政策,成功樹立了“生態旅游”的全球標杆。哥斯達黎加是世界上第一個發起全國性PES(生態系統服務補償)計劃的國家。該項目為土地所有者和農民管理土地付費,從而保證土地繼續提供生態服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0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自創立這種模式以來,該項目已經簽署了近15000份合同,在超過100萬公頃的森林中作業,並分發3億美元。報告指出:“項目在哥斯達黎加開展順利,幫助扭轉森林砍伐的局面,並通過扶持當地土地所有者,減少貧困。”

  2007年,哥斯達黎加與中國建交,是中美洲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兩國自此展開了密切的合作。20104月,兩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並於2011年生效。這是中國與拉美國家簽署的第三個自貿協定,也是中國在中美洲地區的首個自貿協議。

  近年來,中哥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環保能源、貿易和投資等領域互利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據統計,2023年哥斯達黎加與中國雙邊貨物貿易首次突破40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哥第二大貿易夥伴地位。

  在生態合作方面,兩國也攜手成為國際上的重要綠色力量。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年公布的數據,哥斯達黎加98%以上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哥斯達黎加於2019年發布“國家脫碳計劃”,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計劃到2035年使70%的公共交通實現電動化,2050年全面實現電動化。

  為幫助其達成目標,中國於2022年向哥斯達黎加捐贈電動公交車,助力該國低碳交通發展。對此,哥斯達黎加環境部氣候變化局顧問菲利普·德·萊昂&&,電動汽車(EV)的價格是氣候模型中最重要的變量之一,而“中國通過大規模生産降低了電動汽車的擁有成本”。儘管兩國尚未就實現氣候目標達成任何正式協議,但中國對電動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將對距中國14000公里外的哥斯達黎加首都聖何塞産生影響。

  2019年,哥斯達黎加加入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同年,中國公司比亞迪與哥斯達黎加電力公司(ICE)、國家電力和照明公司(CNFL)、哥斯達黎加大學(UCR)合作,啟動了首個將純電動公交車納入哥斯達黎加公共交通系統的試點計劃。如今,來自中國的電動公交車正在聖何塞,甚至多個拉美城市的公共交通路線上奔馳,將中拉在環境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合作帶向更好的未來。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