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汽車行業結束了連續三年下降的趨勢,産銷同比呈現增長;新能源汽車成為最大亮點,全年銷量超過350萬輛;中國品牌汽車市場份額超過44%,汽車出口表現出色。
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一直是國人的夢想。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相交匯,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國汽車産業借助新能源等賽道“換道超車”,正大步邁向“黃金時代”。
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興起,帶來全球産業格局大調整。誰抓住機遇,誰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信息技術與製造體系全面融合的重要“試驗場”。經過多年持續努力,中國在這一新賽道的技術水平顯著提高、産業體系日趨完善,競爭力大幅提升,成為全球汽車産業創新浪潮的風暴眼和主戰場。
新能源汽車迎來市場爆發期
在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壓力下,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汽車産業未來的希望,也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
2021年8月12日,在廣西柳州一家汽車物流園,工作人員檢查準備外運的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黎寒池 攝
截至2021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成交量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350萬輛,市場佔有率提升至13.4%。
中科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背後的原因是技術進步、産品豐富、政策給力。
2021年9月15日在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中,一名觀眾在參觀模塊化電驅動&&。新華社 周佳誼 攝
燃油汽車由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三大件”組成,這是老牌汽車公司的“壓箱底絕技”。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三電”,即電池、電機、電控。所以,電動化趨勢對傳統車企是挑戰,對後來者則是機遇,這就是“新賽道”之所在。
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顯著,在電池、電機、電控幾方面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從零部件到整車,從基礎設施到電池回收,全産業鏈已比較成熟。
其中,動力電池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中國為全球市場提供動力電池七成産能。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國軒高科等進入全球動力電池行業前十。
2021年8月7日,在安徽省淮北市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工人在一家鋰電池生産企業的車間內為鋰電池充電。新華社發(萬善朝 攝)
2012年,寧德時代通過為寶馬首款純電動車生産動力電池,成為率先打入跨國汽車巨頭供應鏈體系的中國動力電池生産商。從2017年起,寧德時代連續4年拿下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頭把交椅。
刀片電池,顧名思義電池像刀片一樣呈扁平長條形,除了提高空間利用率外,還使能量密度大幅提升。這是比亞迪2020年推出的新型動力電池。憑藉刀片電池和DM-i超級混動系統技術應用,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攀升。
氫能被視為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兩年,氫燃料電池技術有了重大突破,進入大規模商業示範階段。北京冬奧會將在張家口投入使用600多輛氫燃料電池客車。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0萬輛。
2021年11月26日,一輛新能源車駛入河南寶豐縣龍興湖公園充電站。新華社 何五昌 攝
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充換電網絡,平均3輛新能源車擁有一個充電樁。充換電設施日益齊備加上能源技術進步,使車輛續駛里程快速延長,“里程焦慮”得到很大緩解,私人消費者成為當前購買新能源車的主力。
2021年前三季度全球電動車型銷量二十強榜單中,中國品牌佔據半壁江山。以蔚來、理想、小鵬等為代表的本土造車新勢力,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激情與活力,2021年前10個月總銷量佔到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15%;東風、上汽、北汽、長安等推出的新品牌紛紛衝擊高端市場;上汽五菱宏光在微型車方面形成絕對優勢……自主品牌百花齊放,未來競爭更加激烈。
嵐圖FREE,東風公司旗下高端智能電動乘用車品牌嵐圖的首款車型,行駛在新219國道上。(新華網發)
本世紀初,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啟動。從2010年起,財政對新能源汽車推廣予以補助。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09年的5209輛,增長至2020年的136.7萬輛,增長了260多倍。
從中央到地方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12年,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明確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2020年國務院發布《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20%;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被列為“産業體系新支柱”。
業內專家判斷,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消費從最初的政策驅動階段到現在已完全走向市場化。與其對應,這一産業也走過培育期、成長期,即將進入爆發期。
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再次彰顯了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的決心。交通領域是減碳的重要力量之一。《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産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佔比,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要達到40%左右。
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科技創新的動力之源。應對氣候危機,建設綠色中國,新能源汽車擔當着新時代的新使命。
智能汽車駛入“無人區”
2013年,特斯拉正式進入中國,業界驚呼“鯰魚來了”。特斯拉用軟體和智能重新定義了汽車,推動汽車産業加速變革。
汽車正由人工操控的機械産品加速向智能化系統控制的智能産品轉變。數字時代,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而演變成一個移動智能終端,帶動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與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如果説電動化是汽車革命的上半場,網聯化、智能化、數字化則是汽車革命的下半場。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當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在技術能力、産業規模、創新活躍程度方面,都走在全球前列。
一鍵叫車、自動泊車、語音交互……在自主品牌上市新車型中,這些功能屢見不鮮。近幾年,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突飛猛進,自動駕駛車輛從概念到實驗室,從限定範圍測試到駛入現實生活中的馬路、社區。
2021年10月19日,無人駕駛測試車輛在北京市亦莊一處測試路段行駛。新華社 彭子洋 攝
北京亦莊,200多年前是皇家圍獵場。曾經野獸出沒的林地,如今奔馳的卻是一輛輛無人駕駛出租車。2021年11月25日,百度旗下出行服務&&“蘿蔔快跑”産生了國內首份自動駕駛收費訂單,這標誌着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從測試示範進入商業化試點的新階段。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10年,旗下Apollo自動駕駛車型已經發展到第五代L4級量産下線。
專家介紹,智能汽車與傳統汽車在研發製造及使用上的根本不同在於,傳統汽車是機電一體化産品,智能汽車是機電信息一體化的産品,需要汽車、交通基礎設施、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地圖、定位、數據&&)等多個産業跨界融合。自動駕駛發展的意義不僅在於汽車産品技術的升級,更有可能帶來汽車及相關産業和價值鏈體系的重塑。
智能網聯車及相關配套産業的發展已被納入頂層規劃。2020年2月&&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要求,到2025年,中國將形成技術創新、産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等六大體系。從遠期來看,要全面建成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
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重大科技成果井噴式涌現,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優勢為汽車智能化提供了堅實支撐,5G通信、北斗導航系統則把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路網率先從大地擴展到空中。
在不久的將來,駕車人的手、腳、眼、腦有可能被徹底解放,讓“聰明的”汽車自動帶領我們安全、舒適、環保地馳騁在大好河山之間,催生新的汽車文明。
汽車産業格局被這一波接一波的洶湧浪潮打破,各種新興力量、新生企業你方唱罷我登場,現在大體形成了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和信息通信技術企業共舞的局面:比亞迪、吉利等依託自身創新能力不斷探索,北汽、小康與華為結為“同盟”,上汽與阿里巴巴深度“綁定”,騰訊、百度、科大訊飛在車載系統、高精地圖、智能控制等領域發力,提升汽車“智造”水平。
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智能交通——影響人類未來10-40年的重大變革》一書寫道,“當我們國家有領先的科技人才紅利,當我們有那麼多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當我們有‘先行先試’‘敢為天下先’這樣的政策理念時,在其他地方沒有的場景,在我們這裡會有;在其他地方沒有解決過的問題和困難,我們有機會首先去解決。”
這是一片無時無刻不在創新的天地,這是一個充滿激情、活力和想象力的“無人區”。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如果説發動機是傳統汽車的靈魂,那麼芯片就是未來汽車的“數字發動機”。
電動化、智能化大幅提升了汽車對芯片的需求,車規級芯片已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新冠疫情疊加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令全球供應鏈遭遇“芯片荒”挑戰,部分中國車企也因芯片供應減産甚至停産。
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汽車産業規模佔全球市場的30%,但自主汽車芯片的産業規模只有4.5%,汽車芯片進口率超過90%。發展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車,芯片“補短板”迫在眉睫。
圖為2021年9月15日拍攝的上汽通用五菱5G通訊芯片。新華社 周佳誼 攝
陳清泰認為,全球高性能車載計算芯片産業格局還未固化,操作系統也沒形成統一的格局,各企業都有競爭勝出的機會。
汽車是個長産業鏈。除芯片外,中國在一些關鍵技術、零部件、基礎元器件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亟待“強鏈補鏈”。例如在《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提到的,車載高精度傳感器、智能操作系統、車載智能終端、智能計算&&關鍵零部件産業集群;在下一代固態電池方面的前瞻性研發等。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兵法》中這句話道出一個樸素道理:直面自己的短板,逐步攻克薄弱環節,就有可能發揮後發優勢,走向勝利。
新技術的産生有高度不確定性。一如諾基亞,誰能想到這個曾經的全球三大手機巨頭之一的“龐然大物”會因錯失智能手機變革而急速潰敗。道路如果走錯,將落後甚至被淘汰。這是科技革命的規律,誰都沒有“豁免權”。
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在多條技術道路上妥善處理重點支持與鼓勵探索的關係。比如,當前中重卡領域正處於換電、氫燃料和天然氣等多種路線並行階段,究竟哪一種技術更適合,有待市場檢驗;再如,中國《2030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推廣電力、氫燃料、液化天然氣動力重型貨運車輛”,顯示出對技術場景多元化考慮具有前瞻性。
2021世界製造業大會現場展出的新能源汽車。新華社 吳慧珺 攝
中國就是在這樣的試錯、糾偏與聚力中,圍繞節能減排、新能源、智能化等未來新興産業,形成自己的産業政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到來之際,堅定了汽車産業的道路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産業政策更注重創新驅動發展、新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應用,終於實現了從“跟跑”到部分“領跑”的重大躍升。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狼來了”,中國汽車能否頂住衝擊?人們憂心忡忡。20年後,中國GDP總量增長了8倍,汽車市場在競爭中壯大,為“中國製造”的成色和分量增添了濃重一筆。
2022年1月1日起,我國取消乘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中國將更進一步去除對汽車産業的政策保護,昂首走向世界舞&的中央。
站在時代的風口,我們憧憬着,堅定走好新征程上的每一步。(曹瀅 吳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