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4月27日電(記者王攀 談昦玄)作為一家陶瓷企業的“掌門人”,瑪戈蒙特骨瓷(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春陽被選為一次全亞洲區域高峰會議的禮品用瓷設計主持者。再三考慮後,他推翻了原有構想,説服了會議主辦方,鄭重其事地將“絲綢之路”圖案刻畫在了精美的瓷器上。
在27日閉幕的第115屆廣交會二期展會現場,這位企業家展示了自己的圖樣:人們在瓷器上可以看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乘坐的巨大寶船、寶塔裝飾的泉州港口以及波濤洶湧的馬六甲海峽、如雲匯聚的海內外客商……
“中國正在推動‘絲綢之路’復興,在我看來,有着悠久輝煌歷史的中國陶瓷産業將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遇。”他説。
201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時,提出與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目前,這一倡議已經在海內外引起了熱烈反響。
出席本屆廣交會的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説,對於有着千餘年輝煌歷史、當下正在進入深度調整階段的中國陶瓷行業而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為全行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新的機遇。
“眼下中國的陶瓷企業正熱切期盼相關規劃和政策盡快&&,大家都深信中國與‘絲綢之路’、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周邊國家與地區經貿關係的進一步深化,會給全球市場帶來更加積極有利的變化。”這位負責人説。
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裏,源自於中國的瓷器,始終是“絲綢之路”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當之無愧的主角。在全球多個海域內發現和打撈的沉船中,考古工作者們找到了數以萬計的中國陶瓷産品,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到10世紀的中國唐宋時期。
“作為中國陶瓷業者,我們對這段歷史特別驕傲,因為在絲綢之路上,沒有侵略和戰爭,只有瓷器、絲綢和茶葉給全世界帶來的美好生活。”趙春陽説。
但在中國輕工商會的相關負責人看來,當下的中國陶瓷産業,和“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的中國陶瓷業相比,已經遜色了不少。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的陶瓷産業規模雖位列全球之首,但土地、材料、勞動力資源的多重限制制約了産品附加值的提升、經銷渠道的建立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中國陶瓷已經失去了在世界陶瓷市場上的核心地位。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已經完全彌補了技術差距。和國外生産的瓷器相比,中國陶瓷質量、效用都可以讓人滿意,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還不夠美,自己的品牌也沒有做大做強。”趙春陽説,中國陶瓷在外形設計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且需提高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正是因為這一背景,“絲綢之路”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復興構想,被眾多中國陶瓷企業視為“天賜良機”。中國輕工商會&&,目前一批中國陶瓷企業正在紛紛加入到搭建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平台的工作中,把現代家居生活理念融入到傳統陶瓷産品,從尋求“貼牌出口”轉為“品牌出口”,進而推動中國新興陶瓷品牌與國際知名陶瓷品牌置身同一舞&。
東盟市場因此也備受期待。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陶瓷貿易規模持續增長。2013年,東盟市場規模首次超過歐盟和美國,佔中國陶瓷出口總額的18.47%。據商會介紹,目前有相當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加緊和東盟地區企業展開投資與合作。
“中國陶瓷行業興盛或衰敗,不應該單純以出口量為衡量標尺,應更多考慮出口知識産權和出口品牌的情況。”趙春陽認為,中國陶瓷行業應該利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契機,面向世界輸出中華陶瓷文化,提升中國陶瓷品牌的影響力。
趙春陽説,自古以來,通過絲綢之路,中國不僅向世界輸出了寶貴的本土産品,豐富了更多人的生活,也為全球文化提供了新鮮血液。他期待,中國品牌陶瓷的創新能再次在世界上引領陶瓷文化的潮流,並以此刷新人們對陶瓷藝術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