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烏蒙山安置區的“幸福指數”

2021年04月12日 17:10:48 | 來源:新華社

從老家彝良縣柳溪鄉水果村搬入靖安新區新居的董寶在快遞店中忙碌(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新華社昆明4月12日電 題:烏蒙山安置區的“幸福指數”

  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春日的烏蒙山區,萬象更新。

  清晨,靖安新區的搬遷群眾已出門忙碌,他們逐漸熟悉了新生活節奏。新區中心廣場上的水果攤、小吃攤、烤洋芋攤、服飾店等,陸續開始了一天的生意。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在廣場入口處測體溫、掃健康碼。

  位于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的靖安新區,是全國最大的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承接昭通市昭陽、大關、永善、彝良、鹽津、鎮雄6縣(區)易地搬遷群眾4萬余人,其中建檔立卡群眾3.1萬余人,目前已全部搬遷入住,相當于建了一座新城。

  靖安新區向欣路上的“快遞一條街”匯聚了多家快遞服務點,26歲的董寶是其中一家服務點的老板,正忙著分發快遞。去年,他從老家彝良縣柳溪鄉水果村搬入靖安新區合順社區100平方米的新房,隨後在社區引導下辦起這個快遞店。

  從剛開始每天二三十件,到現在三四百件,董寶店裏收、寄件的數量大幅提升。

董寶(右)在自己經營的快遞店裏工作(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這裏面就有很多‘玄機’。”董寶説,説明我們這裏的人氣越來越旺了,尤其是春節期間,很多外出務工人員給家裏寄回了年貨,搬遷群眾也寄出了臘肉、香腸等特産,都是寄到浙江、福建、廣東等外出務工人員集中的地方。

  其實,董寶曾經也是外出務工的一員,先後到過河南、廣東、湖北的建築工地務工。易地扶貧搬遷讓他對生活有了新的規劃。他笑著説:“從大山裏搬出來了,一直打工也不行,開個店每天的生活費就有了,比打工要輕松點。”

  高寒山區,群山環繞。董寶依然記得,以前在老家買東西要到近30公里外的鄉裏取。記憶最深刻的是,在鄉裏讀初中時,遇到下雨天,走路去學校要帶兩套衣服。“以前走的是泥巴路,到了學校一身都是泥巴,就得換衣服,現在走路不用擔心衣服會被打濕了。”

  搬遷,讓越來越多群眾“挪窮窩”,日子更有盼頭。

  “請問你叫什麼名字,手機尾號多少?”48歲的搬遷群眾任文華來取快遞,在董寶引導下測體溫、登記好後,很快就拿到了幾天前買的充電寶。任文華説,以前根本不敢想可以在網上買東西。

  任文華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老家在大關縣高橋鄉核桃村,去年3月搬到靖安新區,如今在新區中心廣場上賣水果。他説,以前在四川、貴州的建築工地務工,家裏種點地,沒什麼收入。“現在做水果生意一天能賺三四百元。”

這是位于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的靖安新區(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高樓拔地起,笑容挂臉上。

  來自大關縣翠華鎮田壩村的搬遷群眾劉桂樹也住進了靖安新區合順社區嶄新的房屋,還學會了網購,下樓走幾步路就能到快遞店取。種了大半輩子地的她説,如今生活比在大山裏好多了。

  中午時分,一輛滿載快遞包裹的貨車停在店門口。董寶來不及吃午飯,便卷起袖子、跳上貨車開始麻利地把成堆的快遞包裹搬進店裏。他説,通常一天有一車新貨,要半個多小時才能搬完。

  董寶發現,無論收件還是寄件,大家寫的都是“靖安新區”,搬遷群眾將這裏視為共同的新家。

  “現在大家都叫我董老板。”從外出務工到自主創業,董寶感到很開心。隨著安置區的群眾越來越多,他盤算著進一步擴大店面,把規模做大。董寶説,快遞量增加,見證著我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靖安安置區臨時黨工委常務副書記魏永翔説,接下來,安置區將在做實做細産業培育、就業幫扶、後續服務等方面下功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完)

【糾錯】 [責任編輯: 范芳鈺]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021139875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