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座承載了多少人鄉愁的城市,鎖住了多少人味蕾記憶的故鄉。
“33號口缸米線”店“藏”在昆明市五華區文化巷33號,坐落在青瓦灰墻間的小店,伴隨著歲月和風雨磨損了的風光,只剩下小鍋米線的香味在風中飄散。
留住米線的原味
5月28日,小鍋米線。新華網 劉雲 攝
5年前,段春萍與丈夫的米線店開業了。5年間,他們用一碗碗小鍋米線留住無數人的腳步。也是靠著這5年的不斷努力,他們的事業越做越大,現在分店的生意也已步入正軌。
這些年,段春萍煮的小鍋米線味道漸入佳境,這離不開婆婆李玉萍的悉心指導。取一口小銅鍋,鍋裏倒入骨頭湯,放入肉末和酸菜,待米線煮開,放入韭菜,加入調料,起鍋倒入口缸中,一碗濃鬱醬香的小鍋米線便制作完成了。
5月28日,李玉萍和孫子。新華網 劉雲 攝
李玉萍一家早年在安寧開店,賣的便是小鍋米線,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制作小鍋米線的李玉萍,長大後繼承了母親的手藝,來到昆明關上,把小鍋米線賣進了昆明城。
要煮得一碗美味的米線需配上好的醬料。醬料的熬制至關重要,鍋裏加底油,把鮮肉末炒香,再加入豆瓣醬慢慢熬制,時間與火候共同成就出好味道。酸菜是重要的調味配菜,也是米線湯汁酸爽可口的關鍵所在。酸菜原料是段春萍的媽媽親手栽種,腌制過程更是離不開媽媽的一雙巧手。
留住兒時的記憶
小時候,父母每天都給早起上學的段春萍做早餐,盛早餐的碗是一個搪瓷口缸,端著邊走邊吃。抬著色彩鮮艷、紋飾繁復的搪瓷口缸邊走邊吃,這成為了段春萍兒時的生活記憶。
5月28日,段春萍和兒子。新華網 劉雲 攝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和更多人知道以前昆明人的飲食文化,段春萍選擇用口缸來為米線“擺盤”。每當被問起其中的緣由,段春萍總是會借機回憶起那溫暖的過往,講起婆婆賣米線的故事。
5月28日,段春萍正在打掃衛生。新華網 劉雲 攝
古巷幽幽歲月深, 青石老街印舊痕。人們不停尋找美食,不停尋找關于老昆明的回憶,而回憶永不褪色。一個口缸,裝不盡的是生活的味道,裝不盡的是城市的鄉愁。(完)(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