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援疆幹部講述援疆故事】橋
2019-12-17 17:24:0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記昌吉州文聯副主席 吳維敏

  時至今日,離開家鄉多年的吳維敏還常常想起屋前的那道小石橋。

  橋下的水一年四季都在流,父親每天去橋的那邊工作,傍晚回到橋這邊的家。父親是一位很有文化的人,他總會在閒暇時候,坐在橋的這邊,給兒女們講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關于國和家,關于為人處世。橋下的水流著流著就遠了,父親的故事講著講著,孩子們就長大了。

  再後來,孩子們都離開橋的這邊,去橋的那邊為理想和生活打拼,很少回來了。

  橋和父親一起慢慢變老。

  父親重病住院了,遠在新疆的吳維敏二十多天後才知道。那天早晨上班前,他給遠在江西的母親發了視頻電話,響了很久母親才接通。母親老了,滿臉寫著疲憊,神色慌張,躲躲閃閃間,他看見了病床上懸挂的輸液器。追問之下,才知父親因腦梗已住院多日,吳維敏內心一陣焦灼。

  自打他17歲那年偷偷報名參軍,到2009年末轉業到福建省文聯工作,再到2017年2月參加援疆工作,他與家人從來都是聚少離多,他以為自己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狀態。而現在,那份潛藏心底的、難與人言的愧疚,終于還是衝出眼底,紅了眼眶。但他又何嘗不知“忠孝難兩全”的道理呢?

  放下手機,他向昌吉州文聯的領導和援疆指揮部的領導説明情況,經允許,在對接好工作後,他匆匆忙忙登上了前往江西的航班。在飛機上,他回想起17歲那年第一次遠行的場景,父親站在橋的這邊招手,母親直抹眼淚。

  打小頑皮的他卻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解放軍戰士。看到徵兵的消息,他怕家人不同意,就偷偷報了名。直到要走的那天,他才跟父親説了這件事。出乎意料地,父親很支援他的選擇。自那一別,就是近20年的軍旅生涯。轉業後在福建工作,與父母見面也是極少。父親常同母親説:“這個兒子是送給國家的。”語氣裏卻滿是驕傲,他知道,父親是為兒子感到自豪,可父親真的老了,時間像小石橋下的流水一樣,流過父親的年紀,洗白了他滿頭的黑發。

  記得上次回家看望二老,父親身體尚好,在醫生的再三勸誡下,早就戒了煙酒,看起來精神許多。爺倆坐在茶桌前,下棋喝茶,聊起援疆的事情,吳維敏滔滔不絕地説,老爺子就安安靜靜地聽,時不時點點頭,詢問幾句。末了,抬起頭,忽然説了句:三年啊,你頭都不回,一去就是三年……

  淩晨兩點的昌北機場,行人漸少。吳維敏出了站,打了輛車急速向醫院趕去。醫院的樓道裏燈火通透,白的像雪一樣的光,照著那一排排的病房。他趕到父親所在的病房裏時,父親半瞇著眼睛,意識模糊,已然不認識這個衝進病房的人。吳維敏走過去,拉住父親幹巴巴的手,長久無言,久別的父子倆再重逢,卻是在這充斥著消毒水的病房裏。

  哥哥拉著他走到樓道裏説:“哎呀,你怎麼還是回來了?咱媽不都給你説已經沒事兒了嘛!”

  “咱爸住院20多天了,你怎麼不給我説……”話説到一半,他嘆了口氣,他知道,家裏人不告訴他,是怕打擾他的工作,怕他在外地擔心。

  那些天,吳維敏每天24小時在醫院陪著父親。他明白,這種獨立的人格來自自己的經歷,也同樣傳承于父親。

  哥哥告訴他,父母每天在家關注四個地方的天氣預報:昌吉、福州、珠海、九江。這四座城市分別住著兒子、兒媳、孫女、其他家人。哪個城市的天氣變了,他們就打電話給生活在那座城市裏的親人,囑咐他們添衣穿暖,注意身體。

  今年春節的時候,吳維敏回了一趟家,老爺子身體恢復得很不錯,他們聊以前的事情,聊到那座橋,再問及他工作的事情,老爺子笑著對他説:“你現在也是一座橋,一架溝通閩昌兩地文化的橋,你要做好服務工作,讓兩地的文化通過你這座橋相互交流啊。”

  小時候,父親就給兒女們講“福來者福往,愛出者愛返”的道理,時至今日,吳維敏依然把這句話作為自己與人為善的信條。結合自己的工作,做好服務工作,何嘗不是這句話的另一種表現呢?

  2017年2月,吳維敏受福建省委組織部派遣參加第七批幹部人才援疆工作,任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分管辦公室、組聯室的組織人事、財務、組織聯絡等業務及相關科室和協會工作。

  他是福建省派遣的第一批到新疆進行文化援疆的幹部,作為福建省“文化援疆第一人”,他力求自己開好頭,為搭建閩昌兩地文藝交流交往交融的平臺,進一步擴大閩昌兩地文化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促進文化溝通,他積極組織開展文學、美術、書法、攝影、剪紙和玉石文化等各門類文藝交流活動,努力提升閩昌兩地文藝事業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到昌吉州文聯後,吳維敏快速了解相關工作,適應工作強度,立即著手策劃在昌吉舉辦“絲路畫語——福建省畫院書畫作品展”及採風交流活動。為了辦好這項活動,他積極與福建和昌吉兩地文化單位對接,傾聽當地幹部的意見和建議,實地勘察活動場地,確保活動順利舉辦。為豐富活動內容,他組織10余位閩疆兩地書畫藝術家深入到木壘縣平頂山、馬圈灣、菜籽溝,阿勒泰地區的鐵熱克提鄉、吉木薩爾縣的採風基地,藝術家們以速寫、攝影、文字記錄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創作素材,了解記錄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即興進行了藝術創作,用畫筆採擷了新疆優美的地域景觀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寫生途中,和書畫家們入鄉隨俗,住氈房、啃馕餅,與牧民共處、和牛羊“對話”,保障了活動的服務工作。

  近三年的援疆工作中,他還先後組織兩期美術和書法人才高級研修班,邀請福建省12位知名美術和書法藝術家來昌吉州文聯擔任教學任務,培訓美術和書法人才180余人次,為昌吉州美術和書法專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組織在福州舉辦“慶十九大·絲路情玉石夢——第二屆和田玉精品交流展”,共展出100余件精品和田玉藝術品,充分展現了和田玉的俊美和新疆玉文化魅力;邀請36位藝術家和領導在昌吉州組織舉辦“輝煌四十年——閩昌攝影作品聯展”和“閩昌精粹——非遺剪紙藝術家作品聯展”,並組織為期5天的採風交流活動,共展出閩昌兩地攝影作品160件和非遺剪紙藝術家作品120件,充分展現閩昌兩地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喜人變化和輝煌成就;在昌吉州開展冰心文學進校園活動,組織冰心先生生平圖片展、“我讀冰心”徵文和評獎,以及“愛意盈懷——冰心作品誦讀會”活動;組織開展閩昌兩地文學周活動,邀請閩昌兩地知名作家共聚昌吉,進行交流學習體驗生活和文學創作;協調做好北庭雅集文藝沙龍和各項文藝採風,以及文藝志願服務活動,共組織雅集文藝沙龍活動88場次,各門類文藝採風活動10余次,積極開展高雅藝術進軍營、進校園,送文藝到農村、到牧區和新春送燈籠送春聯等文藝展演和活動,努力實現昌吉州的文藝發展和繁榮。

  除了日常的工作事務,他還積極參加民族團結一家親工作,與哈薩克族努爾艾·熱合木江一家結為親戚,結對認親幫困扶貧,經常走訪慰問和看望,多方聯繫,幫他們解決工作問題,建立了親密的感情。

  “于我而言,新疆並不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2010年的時候,我就陪同福建攝影家到伊犁採風,沿途的風土人情深深打動了我。林則徐當年在新疆興修水利、心繫民生的事跡也對我産生了深刻的影響。新疆是一塊文化的沃野,我能在閩昌兩地文化交流中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深感榮幸。”吳維敏説。(作者:冉歌舒)

+1
【糾錯】 責任編輯: 責任編輯:董志濤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35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