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7/ 14 09:04:29
來源:科技日報

“兩彈一星”鑄就中華民族精神脊梁

字體:

  沒有低溫實驗室,就借用海軍的冷庫;沒有先進的電腦,就用手搖計算器算、一筆筆地記……1970年,經過一項項攻關、一次次實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東方紅》旋律響徹太空。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包括“東方紅一號”在內的“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讓新中國搶佔了科技制高點,創造出非凡的科學奇跡,由此形成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成為永恒的精神財富,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當初懷著“科學救國”夢想遠渡重洋、學有所成的科學家聞之振奮,毅然衝破重重阻撓、克服種種困難,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投身經濟、文化和國防等方面的建設。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成為時代最強音。

  據統計,在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近20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從國外歸來的。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是典型代表。為了回國,錢學森隱忍負重5年,歷盡波折,最終于1955年踏上回國的旅途。他曾滿懷深情地説:“科學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有祖國。”錢學森的歸來讓中國“兩彈一星”研究進程顯著提速。

  “兩彈一星”事業是輝煌的,又是神秘的。它的神秘,需要用無私的精神支撐,用奉獻的精神堅守。

  1960年6月,後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勳稱號的陳能寬突然接到通知:調入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從此,他在並不熟悉的爆轟物理領域,近乎白手起家,參加我國核武器研究,隱姓埋名長達1/4個世紀。

  1967年7月,正趴在一張火箭圖紙上冥思苦想的孫家棟接到指令,被調去負責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工作。從少年時夢想修大橋,到前往蘇聯學習航空發動機專業,從回國之初研制導彈,到與衛星結下不解之緣,後來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勳稱號的孫家棟人生幾經轉折,如今還在為中國航太事業奮鬥。

  除了這些著名科學家,更多是成千上萬的普通建設者,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懷著舍家為國的共同心願,把熱血和汗水灑在茫茫戈壁上,灑在新中國國防事業的發展道路上。

  面對嚴峻形勢,中國人造出核盾牌

  “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在內有困難、外有壓力下,獨立自主從零起步的。

  北京第六研究所(現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靠一股自力更生的幹勁,硬拼無數個日日夜夜,建成了二氧化鈾簡法生産廠。到1962年底,這個名字裏既沒有“礦”也不帶“廠”的單位,提供了噸量級的高純度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加速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進程。

  在研制“兩彈一星”的征程中,探索者們憑借最基本的物理學原理,用一張書桌、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一顆火熱的心、一個不知疲倦的大腦日復一日進行計算,科學奇跡終于誕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氫彈爆炸成功,我國僅用時26個月,創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紀錄。這對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是一記漂亮的反擊。

  在此期間,1966年,我國成功進行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

  1970年4月24日,歷經艱難攻關,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被送上了天,打破了西方大國對航太技術的壟斷,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望,為國人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999年,《紐約時報》以3個版面刊出特稿:中國是憑本事還是間諜來突破核武器發展?

  當時接受記者採訪時,“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指著報道説:“這句話説對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國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開始定的方針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集中力量、形成拳頭,重點工程重點突破

  1982年,彭桓武和十名科學家獲得了原子彈、氫彈研究中的數學物理問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按照國家規定,這項獎章應該授予名單中排名第一的獲獎者。

  後來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勳稱號的彭桓武排名第一,卻堅決拒絕將獎章歸于個人,提議由單位保存,獻給為核武事業貢獻過力量的每一個人,並提筆寫下14個字:“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彈一星”事業的成功,除了優良的學風,老一輩科學家扎實的功底,還有整個團隊的勤奮拼搏。

  據統計,全國先後有26個部(院),20個省區市包括10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攻關會戰。原子彈研制中的“九次計算”“草原大會戰”,氫彈原理突破中的“群眾大討論”“上海百日攻堅戰”等,都是集體攻關、團結協作的結果,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和成功實踐。

  正是靠著強有力的組織係統,“東方紅一號”發射時,國家動用了當時全國近60%的通信線路,從試驗場區到各個觀察測控站,僅守衛通信線路的群眾就多達60萬人。

  時至今日,50多年過去了,“東方紅一號”研制攻關過程中凝練出的精神財富,構成了我國“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太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一代代中國航太人奮勇向前。(記者 何 亮)

【糾錯】 【責任編輯:谷雨 】
閱讀下一篇:
01016012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652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