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古老黃土地上的山西正煥發新活力
2019-09-09 10:19:4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從百廢待興到百業俱興的歷史巨變,3700萬山西兒女在三晉大地上,描繪了一幅奮發圖強的光輝畫卷。

  山西,這塊古老的黃土地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經濟發展大幅跨越,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山西,經濟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僅16億元,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僅116元。

  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山西國民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總體實力和每人平均水準大大提高。

  2018年,山西全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6818.1億元,是1952年的1050.1倍,年均増長8.2%;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45328元,是1952年的389.8倍。

  ——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供給水準不斷提高。

  70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山西由貧窮落後的農業主導經濟轉變為三次産業協同發展。

  全省三次産業比例由1952年的58.6:17.2:24.2演進為2018年的4.4:42.2:53.4。

  第一産業大幅降低54.2個百分點,第二、三産業分別上升25.0個和29.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成為山西經濟增長的第一增長動力。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基礎支撐更加堅實。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在固定資産有效投資不斷擴大的同時,投資結構持續得到改善。

  一、二、三次産業投資結構由1949年的0.1:84.1:15.8變為1978年的0.8:61.4:37.8,再變為2018年的3.9:37.4:58.7,二産投資比重持續下降,三産比重持續上升。

  1978-2018年,山西全社會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完成24630.3億元。2018年,全省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4.3萬公里,是1978年的4.5倍;全省客運航線252條,通達國內外214個城市。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合作空間不斷拓展。

  直到改革開放前,山西只有少量對外貿易。改革開放後,山西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加入WT0以及國際産業資本加速轉移的新形勢,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持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1949年,山西直接出口額只有145萬美元。2012-2018年,山西進出口額從150.4億美元增加到207.7億美元,年均增長5.0%。

  目前,山西與5大洲27個國家開展主要貿易關係,新增國際友好城市(省、州)6對,開行中歐(中亞)班列50列。

  ——民生事業不斷改善,需求層級不斷攀升。

  20世紀80年代,居民生活從貧困走向溫飽,90年代逐步邁向小康,20世紀末山西總體平均生活水準跨進小康社會的初級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踏步邁進。

  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26元提高到2018年的31035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74.8元提高到2018年的11750元。

  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由1952年的93.3元增加到2018年的19790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由1952年的70.3元增加到2018年的9172元。

  ——科教文衛蓬勃發展,社會事業全面繁榮。

  70年來,山西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相比,山西普通高等學校由1所增加到83所,普通中學由34所增加到1787所,衛生機構由1262個增加到4.2萬個,床位數由917張增加到20.8萬張。

  ——生態文明持續改善,環境保護取得成效。

  山西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域,提出“寧可犧牲點GDP,也要把環保指標提上去”,解決了一批環保突出問題,生態環境品質持續穩定得到改善,初步實現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與經濟高品質發展同促共進。

  山西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4%提高到20.5%,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39個,佔全省1/3;水土流失累計治理面積超過60%,每年向黃河的輸沙量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4億噸左右減少到目前的1700萬噸。

  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如今的山西,在“三大目標”的牽引下,轉型發展勢頭強勁,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正不斷提升。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夢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舉行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舉行
白露到 曬核桃
白露到 曬核桃
初秋那拉提
初秋那拉提
深山·村小·三十七年
深山·村小·三十七年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97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