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上海打響紅色文化品牌,光榮之城的血脈厚植人心
2020-08-02 08:59:59 來源: 文匯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中的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體劇場。龍華烈士陵園供圖

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葉辰亮 攝 制圖:馮曉瑜

        不到兩年時間,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全國巡演120場,掀起持久澎湃的紅色熱潮。60年前同名經典電影中,李俠被捕前夕堅持完成情報發送到最後一刻的鏡頭,跨越時空,于新一代年輕觀眾眼中“疊畫”,心中升華;印證著舞劇結尾字幕——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舞劇電影原型英雄人物李白,與1700多名革命英烈一同安葬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如今,人們不但可以現場或線上祭掃致敬革命英魂,還可通過單集三分鐘的微紀錄片《龍華的去年今日》走進“李白”們的崇高精神世界。同時,位于虹口區的李白烈士故居也同其他七處重要革命舊址一道,于今年加緊修繕改造,將在建黨100周年前展現新面貌。經由學者研究,其秘密電臺舊址也通過學術出版得以浮出水面。

        從革命遺跡舊址挖掘保護、理論研究深入推進,到利用新技術新平臺創新展陳展覽,再到優質文藝作品全國傳播,正是上海過去三年來,全方位、多層次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形成紅色文化資源高地、理論研究高地、傳播教育高地的縮影。其間,上海以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為引領,根據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要求,通過政策完善支撐紅色文化品牌建設的四梁八柱。《關于實施“開天辟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的意見》《關于實施上海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先後印發,使得一批革命舊址修繕開放、一批展覽展陳功能提升、一批理論課題實現突破、一批活動項目蓬勃開展、一批文藝作品深入人心,講好上海的紅色故事,更努力建設好守護好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家園。

        可以説,上海這座紅色之城從未忘記百年來所經歷的艱辛與榮光,那些鮮活而崇高的生命在我們的講述與懷念中一次次歸來,與今天、明天的新時代追光者重逢。

        挖掘梳理

        打造紅色文化資源高地、理論研究高地

        “上海不僅是黨的誕生地,更是黨創建過程的中心、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早期指揮中心,革命之火綿延不絕。時至今日,仍有大量革命遺跡舊址有待保護梳理,大量文獻資料有待挖掘研究。”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説。他的團隊花費十年時間,于今年5月出版《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紀錄》,確認了上海全境內千處紅色紀念地,其中近400處是中心新考訂而來。這一過程讓蘇智良感慨上海紅色資源之豐富與過往研究、保護之不足。

        理論研究反思成為舊址遺跡保護利用的動力與支撐。當一處處紅色地標在這片63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次第“點亮”,相關保護修繕工作也同步開展。過去三年,上海以重點推進“一館五址”為支點,撬動起16個區對舊址遺跡的修繕改造和建成開放。其中最令學界欣慰的成果之一,要數南昌路100弄2號——中國共産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修繕後的重新開放。

        其所在的老漁陽裏,從中國共産黨成立第一個早期組織,到召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在上世紀20年代成為中國革命火種點燃地。經過挖掘梳理,《新青年》編輯部在黨的創建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更深刻認識——這裏不但是創刊《新青年》雜志思想啟蒙之地,也是中國共産黨發起組成立地,還是中共中央局辦公地。在學者看來,固態紀念館舊址的重新開放,不但是樹立一個實體紀念場所,而且經過再次深入梳理研究和飽滿呈現,令大眾對《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的歷史地位有了更深刻認知,也讓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歷史脈絡更為清晰貫通。

        上海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不止步于實體館址的建設提升,也注重理論研究的深入與發展。落實中宣部重大委託課題“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創黨實踐所體現的革命精神研究”同時,也連續舉辦三屆“中國共産黨的創建與上海”全國學術研討會。其中一係列理論研究,目前已經形成著作,“黨的誕生地”主題出版工程有序推進,已有超過50種精品主題讀物與讀者見面,聚焦重大歷史事件、凸顯共産黨人精神風貌,也運用連環畫等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樣式與情境黨課的線上産品創新呈現。其中,一部《戰上海》獲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2018年度“中國好書”獎。而在中宣部最新公布的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中,《革命者》《火種:中國共産黨從這裏走來》《中國共産黨建設史》《文獻中的百年黨史》《外國記者眼中的早期中國共産黨人》等上海出版物集中入選。

        如何保證主題出版物在研究成果過硬的同時,更及時地以親切面貌與讀者見面?上海出版人在探索中逐漸打造出一套完整機制。以上海人民出版社為例,其成立的“上海市黨的誕生地主題出版中心”主動策劃選題,在資金扶持、人才隊伍等方面為主題出版鋪設“快車道”。挂牌一年間,團隊中的80後、90後為這股紅色力量注入生命力,圍繞出版物,陸續推出有聲書、直播活動,讓好書借力新媒體為更多讀者了解喜愛。

        展陳展示

        集結新生力量,創新手段技術講好上海紅色故事

        在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何建明的最新紀實長篇《革命者》中,記錄著這樣一次非同尋常的會面——1920年初冬的漁陽裏2號,陳望道受陳獨秀、李漢俊等人之托,著手翻譯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産黨宣言》。同年8月,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在上海出版,有如一道霹靂,在彼時風雨如晦的中國點燃無數青年人心中的革命之火,也照亮中國共産黨的前行之路。

        《共産黨宣言》出版幾乎同時,作為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的前身——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首任書記,俞秀松成為共産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第一批領路人之一。早在此前的上海外國語學社,兼任秘書的俞秀松就時常指導學員們學習《共産黨宣言》。如今,他手握《共産黨宣言》,目光如炬的模樣,以紀念銅像的形態定格在了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

        有傳播者自有守護者。如今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保存的一本《共産黨宣言》,正是源自共産黨員張人亞與父親張爵謙數十年的生死接力守護,與一批中國共産黨文獻資料“藏身”衣冠冢之中,得以躲過白色恐怖與日軍侵略重見天日,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共産黨宣言》中譯本之一。

        圍繞一部《共産黨宣言》牽出的動人故事,正是這座光榮之城信仰如火、初心如磐的生動寫照。如今,不但被記錄在書頁、塑立于街區、留存于檔案,更于百年後化作一段段鮮活的講述在城市各個角落時時流傳。

        位于楊浦區國福路51號的《共産黨宣言》展示館,有這樣一群復旦大學青年黨員師生,為追隨老校長陳望道的腳步而聚集,更為踐行黨員初心使命而堅守。巧合的是,30人的隊伍平均年齡29歲——正是翻譯《共産黨宣言》時陳望道的年紀。年輕人為服務隊取名為“星火”——是紀念百年前的星火燎原,更是新時代傳播真理的自勉。兩年來,他們所組成的黨員志願服務隊,服務社會各界參觀者5萬人次,每人平均每年講解700多場。

        這群百年後的“同齡人”,不但變換講解方式,讓不同年齡的觀者從陳望道那段蘸墨為糖的故事中,品出“真理的甘甜”;也將堅定信仰化作實踐動力,結合新技術、新手段參與研究整理和發掘上海的紅色資源。團隊先後開發的42門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史微課程,吸引黨團支部、師生、社區和各界群眾聽眾逾1.7萬人次。

        7月17日,上海市學生紅色文化傳播志願服務隊和上海學校紅色文化傳播育人聯盟成立,將推動全市學校、地區與各紅色場館結對共建,通過擔任志願講解員、角色演繹體驗、情境黨課教學等形式,在基層、在青年群體中提升紅色文化的參與感與獲得感。

        而另一邊,龍華烈士陵園的青年團隊,也更新著展覽展陳方式,利用線上平臺多渠道拓寬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半徑。改編自革命烈士羅亦農生平事跡的話劇《那年桃花》讓觀眾以沉浸式戲劇的方式,融入龍華烈士的動人故事,感受心靈震撼。而不到三分鐘一集的《龍華的去年今日》也在7月于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B站等平臺同步上線。獨具匠心的特效場景與鏡頭語言讓紅色紀錄片在品質上更上一個臺階。

        傳播培育

        品牌意識契合時代審美,共建紅色文化産品矩陣

        2018年,一段以説唱開頭的黨課火遍全網。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給90後講講馬克思》音頻黨課推出,兩年多時間節目總收聽量逾3億人次,在上海乃至全國年輕聽眾中間形成“追劇”效應。次年,又一股紅色熱潮在上海舞臺刮起,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雜技劇《戰上海》的問世,刷新了紅色題材作品在人們心中的既有印象,不僅獲得觀眾業界一致點讚,更在幾輪全國演出中“越演越熱”,成為上海的紅色演出品牌。究其成功秘訣,樹立品牌意識、緊貼時代審美成為共通之處:《永不消逝的電波》用緊湊緊張的電影感,突破現代舞以肢體敘事的難題;《戰上海》則在展示高超雜技技巧同時,集納魔術、滑稽元素情節,展現壯烈戰爭場面同時,也能給予觀眾張弛有度的欣賞彈性。

        上海的紅色文化更將觸角延伸至蓬勃發展的文創領域。在近兩年全國性的各大展會上,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紅色文創産品總有極高的問詢度——清新手繪風的筆電成為親近受眾的突破口,賦予“樹德裏”“初心紅”筆電“網紅體質”。讓工作人員最有成就感的,與其説是知名度與關注度,不如説是在對接市場的過程中,讓紅色文創更加融入日常生活、貼近人心的積極探索。去年,上海更開啟紅色文創産品設計大賽,集納社會力量,在全國率先走出“紅色文創”品牌之路。

        如果説上述案例還集中在專業機構與院團之中,那麼沉至社區基層、覆蓋廣大市民的主題活動、大賽,更是讓紅色文化飛入尋常百姓之家,于“日常經常平常”中感受潤物無聲的熏陶。從“黨的誕生地·上海”市民微電影節,到百萬青少年紅色大尋訪,覆蓋全年齡層。更進一步,各區基層結合“四史”學習,推動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積累的成果化作“讀史明理”的鮮活素材。如青浦區結合基層文化生活需求,推出一批滬劇、小品、脫口秀和紅色情景黨課,金山區則基于“村村有村志”的特點,將村史納入宣講內容,將愛國愛鄉情懷融為一體。

        紅色文化在上海的熱度,更吸引一批企業、平臺參與進來,共同打造上海的紅色文化産品矩陣。在《上海市加快發展紅色旅遊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引領下,一條條紅色旅遊線路將散落上海各區的紅色地標、紀念館等連點成線、連線成片。而B站等頗受年輕人歡迎的網絡平臺更積極策劃播映《領風者》《追夢者》等紅色主題動漫。

        三年的努力還只是一個開始,上海這座見證建黨百年風雲歷史的城市,未來還將通過深化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打響上海的紅色文化品牌,延續屬于城市和人民的光榮與夢想。(記者 黃啟哲)

        

【糾錯】 責任編輯: 吳一航
載入更多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9258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