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 正文

2019上海書展|在燈光亮過星光的夜晚,我們依舊整夜整夜聊文學

2019年08月16日 22:07:03 來源: 新華網

    8月14日晚,葉兆言(圖一右二)、劉亮程(圖一左二)、葉舟(圖一右)三位著名作家的到來,使得位于上海巨鹿路上的作家書店擠滿了橫跨“老中青”三代的文學愛好者。從暮色始現到夜幕低垂,熱烈討論文學的人們忘記了時間。新華網發

    新華網上海8月16日電(文星月)心中懷有文學夢的人,總不免好奇作家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寫作。是像海明威那樣有條理,把每天的“工作進度”記錄在一張大表格上才算合格?抑或像“躺下時才開始思考”的卡波特,找到屬于自己的寫作節奏?

    在14日晚舉辦的上海國際文學周特別活動——“作家的奧德賽之旅”上,葉兆言、劉亮程、葉舟三位著名作家來到上海作家書店,進行了一場關于寫作歷程的對談。他們怎樣走上寫作之路,遇到過何種困難,又如何面對和走出“寫不出”的困境?三人用自己的經歷,各自向在場的讀者們奉上真摯的經驗談。

    從匯集中外名家的主論壇“家園”,到分享幾位作家私人寫作旅途的“奧德賽之旅”,再到即將舉辦的“詩歌之夜”“進入老年的寫作”等聚焦不同文學主題的活動,今年的上海國際文學周,也一如既往地在這座擁有獨特文化氣息的城市中,播散屬于文學的香氣。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學的時代。”資深媒體人朱偉曾經如此懷念他心中文學的“黃金年代”。而在泛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光的“一零年代”末尾,人們用手中的書本和前往書展會場的腳步證明,在一個個溫柔的良夜,我們仍然願意為文學相聚,共同聆聽、思索和分享那些最能觸動人心弦的思緒與情感。

    葉兆言:堅持寫就是對文學最好的交代

    在葉兆言的寫作經歷裏,“堅持”是分量最重的關鍵詞。“我覺得寫作就是不斷和‘寫不出來’作鬥爭,最後你把它寫出來了。”這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便開始筆耕不輟的作家如此形容新書《南京傳》的寫作歷程。

    回憶自己的創作之路,葉兆言並不諱言,最開始他並不鐘情于寫作,只是“跟”了同班同學的“風”開始寫小説;初試啼聲後,也經歷過很長時間的失敗。戲劇性的是,促使他成為一名作家的動力,反而是這段長達五年的被退稿經歷,“像談戀愛一樣,經過五年的拒絕,最後發現你真的喜歡它。”

    在那五年中,國內幾乎所有的文學刊物都拒絕過他的來稿。失去自信的葉兆言想請父親的一位作家朋友幫忙推薦自己的稿件,那位作家並沒有應允。“他説,你喜歡寫、能寫,就寫吧,擱在抽屜裏,也許有一天這些小説就都發表了。”葉兆言回憶。

    後來,葉兆言在寫作路上堅持了下來,那位作家的話應驗了。也因此,葉兆言樹立了自己的信念——“對文學最好的交代就是去寫”。他認為,結果並不重要,寫作這件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在寫作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寫作。

    “對寫作來説,最重要的是你喜歡,因為喜歡才能享受。”他如此感慨,“我覺得我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和享受寫作,這是我對自己最滿意的一點,也是最感激的一點。”

    劉亮程:文學就是造夢的過程 我一直在“做夢”

    “我覺得自己一直在‘做夢’,我的文學就是一個人的孤獨夢想。”以《一個人的村莊》成名的劉亮程如此定義他心中的文學,“一般人可能總想著把夢想變成現實,但作家能做的就是把現實變成夢,僅此而已。”

    劉亮程説,自己的“造夢”之旅,是“沒頭沒尾地開始的”。他讀到的第一部小説《海上花》,被傳遍了村子,到他手裏只剩下半本書,“我反覆地讀,從半中腰開始讀到半中腰,永遠不知道那本書的結果。後來我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想,一定要寫一本沒頭沒尾的書。”

    他從詩歌寫起,後來又寫散文。這種依心而作的文體,在“愛做夢”的劉亮程筆下,綻放出獨特的光彩。“做事情對我來説太累,但是想事情對我來説是一種享受。躺在土地上,望著天上雲,看著日出日落、鬥轉星移,無邊無際地去想那些過往的事情,想著想著,想出了一本書。”

    創作路上,劉亮程也寫過小説、寫過迥異于村莊的城市,但他同時感覺到一種迷失,倣佛“丟失了自己”。重新寫散文後,劉亮程找到了多年前寫《一個人的村莊》時的感受,他將這種感受命名為“一個作家內心的天真”:“我覺得作家應該越老越像一個孩童,靠天真在寫作。當時間過去,歲月流逝,作家的心靈仍如孩童,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最輕微的嘆息。”

    如今,劉亮程又拓展了他的文學邊界,出版了一本談話錄《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以往,我可以把我的生活經歷用語言講述給大家,但從來不會寫到我的文學作品中,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需要在緩慢的時間中成長。當一個小的生活事件成長為精神和心靈的事件時,才可以作為文學書寫給大家。”

    葉舟:“發明”是小説家特有的權利

    聊起葉舟,許多人知道他是一名資深記者,其實,他是作為一名詩人在文學路上“出道”。2000年時,葉舟將自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所寫的詩歌集結成一本《大敦煌》,而他和敦煌與莫高窟結下的不解之緣,在十數載後又催生了一部百萬字長篇——《敦煌本紀》。

    這部厚書的誕生,是葉舟曾為莫高窟發下的願。2000年春節,為採寫大年初一的莫高窟,葉舟帶著報道組趕赴敦煌。“那個下午,我望著還沒有修繕完畢的莫高窟的佛窟,就像一本本經書壘在大地上。北風吹過,有一種自然的天籟,那一剎那我發願,將來一定要給莫高窟寫一本這麼高的書,一層層地壘在地上。”

    構思一部有真實歷史底色的百萬字量級小説並非易事。當被問及如何把握整本書的結構,葉舟透露了自己的心得:“‘小説是一種發明’,我用了小説家特有的權利,把查到的資料和成一團泥,再造了一座沙州城(敦煌)。”這種再造式的寫法,使布局謀篇相對輕盈許多,不過,小説的構思仍很艱難。“構思很痛苦,我推翻了好幾次。其實寫起來很快,接近兩年時間寫了一百萬字。”葉舟説。

    談及開始寫作的契機,葉舟説,他要感謝自己已故的中學語文老師。七八年他考到蘭州一中後,老師欣賞他的作文,帶著他到別的班去朗誦。葉舟笑著回憶,這嚴重助長了他的“虛榮心”,數理化因為偏科而一塌糊涂,“高一結束要分文科班、理科班,老師説文科班是誰,我第一個舉手。”

【糾錯】 [責任編輯: 李碩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8313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