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荊州文保人:“化腐朽為驚艷” 從不“大意”的“國寶”
2017-05-26 07:44:5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讓文物煥彩重生的手

  與古香古色的荊州博物館一墻之隔,有一棟樸素灰色的建築,白天這裏看起來就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辦公樓。只有到了晚上五點震耳的鈴聲響起,所有人必須離開,鐵門關上,鐵鎖落下,幾十條兇悍的大狼狗被放進院子巡邏,這裏才顯露出它的不同尋常。

  這就是荊州文保中心多年來的辦公地點。走進中心,隨處可見都是“國寶”:迎面而來的是國寶級大師,樓道裏剛剛運來還未拆封的,是國寶級文物。堆成小山一樣的純凈水,都是用來浸泡保存這些國寶文物的。

  在漆木器修復室,年過六旬的杜道子正屏住呼吸,用尖細的毛筆蘸上朱漆,在一個大號耳杯上描畫紅色的線條,長長、細細的曲線,一氣呵成。這是一雙看起來很普通的手,但只要一握筆,就顯得特別穩,姿勢特別專業。

  杜道子,是文保中心“一寶”。他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楚式漆器修復技藝”這一絕活的傳承人。荊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2300多年前的大型宮廷漆木樂器“虎座鳥架鼓”就是杜道子參與修復的。

  在他的工作臺和旁邊的架子上,到處放著動輒一兩千年的漆木器。對其中任何一件的修復,都要花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時間。

  文物修復靠的就是功夫,各種耗費時日的功夫。就漆木器而言,送來之後首先要畫出等比圖,圖上細微的花紋都要分毫不差,僅這個過程,有時就要十天半個月。

  然後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脫水、定型。比如修復室角落裏放著的一尊全國最大的鎮墓獸,已經修復將近15年,還在進行脫水加固。杜道子每天都要圍著它轉轉,觀察、記錄其穩定性。

  漆木器修復中心主任吳昊介紹説,這尊鎮墓獸的修復時間遠遠超出立項時的預計,當年接手的專家都已經退休了。“但標準不能降低,我們會一直修到滿意的程度為止。”

  脫水定型之後考驗的就是工藝了。杜道子對工藝的要求近乎“嚴苛”。他説:“在彩繪的時候,必須屏住氣,心情要平靜,呼氣和吸氣如果不均勻的話,線條就拉得不流暢,粗細會不一致。”

  杜道子説的雲淡風輕,但實際上,彩繪時一畫就是一天,也就是説,他們要一整天都在“屏住氣”的狀態。

  正如一個小小的耳杯要歷經漫長歲月的洗禮才能成為國寶一樣,國寶級的大師,也是歲月淬煉而成的。從事竹木漆器文物修復工作已經30載的杜道子,對于“歲月的打磨”感受尤深。

  “我當學徒的時候,師傅要求點線面都要畫得好。我每天要臨摹20個小時左右。”杜道子説,只有通過長時間的練習,達到一定的年限,才曉得用什麼樣的筆,用什麼樣的漆,能畫多長的線。“沒有一二十年繪畫功底的話,一筆是畫不成的。”

  此外,還要長期學習文化史。他説,紋飾和造型都代表著一種生活中的文化,這也要長時間了解和學習,才能理解其中的內涵,比如它來源于什麼時代,當時的人為什麼喜歡這種造型,不同場合、不同人群為什麼用不同的紋飾。“這都需要時間長,才理得順。”

  工藝的傳承更是一個漫長的係統工程。杜道子帶了幾個“80後”徒弟,向他們傳授這門技藝。他的兒子杜可竹從美術學院畢業後,也進了文保中心跟著父親學藝。

  杜道子説,剛開始學的時候,徒弟們描線條都只能湊筆,一筆一筆湊起來。漆木器的修復工藝非常強調個人的感受,必須長期訓練,親力親為,手上才能慢慢找到準確的感覺。

  杜道子認為文物修復是一門“活的藝術”,琢磨久了,同手裏的竹木漆器間也像有了對話一般,通過不同的漆面、紋理,就能琢磨出這件文物在千年前的用途和使用環境。“看到一件件文物在自己手裏重獲‘新生’,覺得很榮幸。”

  已經不知有多少險些“凋零”的漆木器在荊州文保中心煥彩重生。杜道子最得意的作品,是一件極為罕見的“漆扇”:一面是平面畫,另一面是凹凸有致的立體畫,漆面4毫米厚。這件絕世珍品送來時,已看不出扇子的模樣,只剩下一片片的漆皮。

  為了修復這把漆扇,杜道子先是花了很多時間把圖案的含義一點點弄懂,將缺失的部分準確補畫出來,然後花了大量時間精描細繪、精雕細刻,最終還原了它的驚艷模樣。

  還曾有一件漆罐,送來時是這樣的:脫落的漆皮、瑪瑙、水晶和玉片,零件一樣裝在塑膠袋裏。根據漆罐剛剛出土時保存下來的照片,專家們同心協力,最終復原為這樣:水晶的罐口和底座,中間一道金箍,瑪瑙、玉片鑲嵌在罐身——工藝精美到令人嘆賞。這件漆罐修復的結果讓報送單位非常滿意,展出後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文物是病人,我們就是醫生,我們要回應病人的期盼。”吳順清説,“每當完成一件珍貴文物的保護修復,讓死的文物活起來,都會感覺特別欣慰。”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相關新聞
  • 揭秘陜西“480庫”:數萬件文物有了“身份證”
    在陜西省旬邑縣的一處山崖上,有一個代號“480”的神秘庫房,記者19日從陜西歷史博物館了解到,曾在這裏封存了幾十年的1000多箱文物,經過文物工作者的清理登記,讓這數萬件文物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2017-05-19 15:10:56
  • 用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樂在其中——訪首都博物館文物修復工作者
    圖為首都博物館展廳內的《紅紗羅地平金彩繡百子金龍花卉女夾衣》 /首都博物館供圖觸摸歷史那些小心翼翼的幸福和自豪暮春的光景,草長鶯飛。坐在窗前,修復師張榮鳳安靜地在一塊布料上一針針地繡制圖案。與外面喧鬧的世界形成強烈反差,首都博物館的紡織品文物修復室內安靜平和。她的同事蘭桂環,也在不遠處靜靜地修復一件清代盤金繡龍紋上衣。與其他文物相比,紡織品文物由于質地脆弱,極易損毀,工作室的修復師們每一個動作都格外小心翼翼,生怕有一絲疏忽和誤差。圖為修復員們在測量文物的基本數據/新華網王瑩攝的確,文物修復是個慢活,紡織品文物修復更是慢活中的精細活。
    2017-04-28 13:50:48
  • 守廟人雷思鳳:讓文物不再丟失,願丟失文物早日回家
    14年前,山西平遙文保員雷思鳳臨危受命,從開放熱鬧的“國保”鎮國寺舉家搬遷到屢屢失盜的“市保”清涼寺,從此一家人24小時“站崗”守護文物。
    2017-05-01 11:18:39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鬧魚燈 迎元宵
鬧魚燈 迎元宵
01016024000000000000000001110117112101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