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04 10:16:02
來源:新華網

“守藝人”周君:千錘萬鏨 傳承匠心

字體: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

  在時慢時急,時高時低的敲擊聲中,流暢的線條和栩栩如生的圖案漸漸出現在銀器上……此刻的周君已達“忘我之境”。新華網 石毅 攝

  在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一條隱秘的巷子裏,30多平米的工作室略顯局促,周君每天在此要不停錘鏨七八個小時,叮叮咚咚的敲打聲是他耳中最美的音符。

  1969年出生的周君,與鏨刻結緣已35年,如今雖已過了“知天命”年紀,但對待這份手藝,他絲毫不敢馬虎。

  這是周君在鏨刻過程中經常用到的部分工具,是銀器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華網 石毅 攝

  鏨刻是利用金、銀、銅等金屬材料延展性而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蒙古族金銀器鏨刻技藝作為我國傳統手工技藝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鏨刻工藝的核心是“鏨活”,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樣的成套鏨子,周君工作臺上的木頭盒裏放著大大小小幾十個鏨子,都是用鋼釘加工而成。新華網 石毅 攝

  鏨刻時,必需將加工對象固定于膠板上,方可進行操作。膠板一般是用松香、大白粉和植物油,按一定比例配制後敷在木板上,使用時將膠烤軟,銅銀等工件過火後即可貼附其上,冷卻後方可進行鏨刻,取下時只需加熱便能脫開。新華網 石毅 攝 

  周君用鏨刀緊貼銀器進行錘擊,隨鏨刀進展,逐漸形成紋形。新華網 石毅 攝

  “機械做出來的全都一樣,沒有靈魂。”周君説,手工制作的東西不會有雷同,每一件都有自己的個性,獨一無二。

  1986年,17歲的周君從中等職業學校美術專業畢業後,到內蒙古外貿工藝品廠擔任一線技術人員,從事金銀器擺件制作。在工廠,他憑借優秀的繪畫功底和勤奮的雙手,掌握了關于金銀器擺件制作與鏨刻的精湛技術。

  十七年磨一劍。2003年,周君決心幹一番事業,設立了自己的蒙鏨品牌。

  精美的鏨刻作品離不開繪制的圖案紋飾,在每創作一件作品前,周君先在腦子裏勾勒出一個大致輪廓,然後把裝飾圖案按原大比例在紙上畫出草圖。新華網 石毅 攝

  畫圖、打胚、制模、塑型、焊接、鏨刻、打磨、拋光……他把每一次創作、每一道工序都當成一次學習過程,一錘一鏨的敲打與雕刻,都是在與作品的溝通、對話。   

  2018年,周君被授予呼和浩特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9年,周君被評為第六批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金銀器制作技藝(蒙古族金銀器鏨刻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隨著周君揮捶走鏨間,紋路一絲絲地在鏨下呈現。新華網 石毅 攝

  鏨刻之功,非一蹴而。鏨刻手法有平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技法,需要匠人常年累月不斷練習,方可大成。

  在年年歲歲的堅守中,周君把自己的激情和心血全部熔鑄在每件作品裏。經過多年學習與磨練,他在熟練掌握鍛造傳統核心制作技藝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他的作品兼具圓雕浮雕鏨刻工藝,又融合了蒙古族民間吉祥圖案,既有實用性,又有觀賞性。

  熔煉好的銀料經過周君千萬錘的鍛打,變成薄厚適中的銀片。新華網 石毅 攝

  周君將打磨好的銀碗上下兩部分進行焊接。新華網 石毅 攝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焊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焊接技術的優劣直接關係到成品的美觀度,焊接過程中關鍵在于局部用火的技巧。

  焊接過程中,周君重點對準上下介面進行高溫加熱,使介面處均勻受熱的銀相互對流融合為一個整體。新華網 石毅 攝

  鮮明的形態,須經過千萬次鏨鑿才能漸漸生成,周君用粗細不同的鏨頭和錘,在金屬上敲打刻畫出起伏變化、氣韻生動的浮雕圖案。由于鏨刻的復雜和困難,加工一件鏨刻作品,根據大小和復雜程度不同,少則數日、多則數月。新華網 石毅 攝

  鏨刻工藝除了藝術、技術層面的挑戰與追求外,還需要有精神層面的支撐,要克服寂寞、忍住枯燥,在繁華嘈雜中獨辟一隅靜謐,讓自己清心脫俗。“不能有雜念,思想雜了就做不好。”在周君心裏,鏨刻不只是一門手藝,更像血液一樣,流淌在骨子裏。

  如今,隨著機械等新工藝、新技法不斷替代,鏨刻這一古老技藝瀕臨失傳,能夠全面熟練掌握的人日漸減少。而像周君這樣的傳統手工藝“守藝人”,正在用他的堅守,默默敲打和傳承著這一古老技藝。正如他自己所言,“雖然耗時耗力,但喜歡就能堅持。”

  周君作品《草原駿馬》。經過千萬次的敲打、鏨刻、淬燒,一塊塊平淡無奇的銀板,最終變成精美的藝術品,其過程可謂千錘百煉。新華網 石毅 攝

  周君作品《九龍八寶吉祥蒙古銀壺》。新華網 石毅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060112750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