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二期 打造綠色智能會展場館

2019-08-22 08:09   來源: 海南日報

  俯瞰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項目現場。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二期擴建項目總建築面積約為19.86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會成為國內領先的現代化綠色智能會展場館。見習記者 封爍 攝

    8月21日,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項目,工人在進行鋼結構屋面網提升和焊接工作。見習記者 封爍 攝

  原題: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項目進度達65%,打造國內領先綠色智能會展場館

  “鋼鐵海鷗”展翅欲飛

  8月21日上午,站在20多米的高空,剛剛完成一個焊接點的康兵摘下電焊面罩,趁著休息的功夫極目遠眺:項目現場機器轟鳴、塔吊林立,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就如同一只初綻容顏的“鋼鐵海鷗”,靜臥在秀麗的濱海大道北側,與相鄰的會展中心一期場館遙相呼應。

  “會展中心二期的項目分為南北兩個館,目前南、北館施工均已完成70%,整體項目建設進度達到65%。從2018年11月28日開工,兄弟們僅用9個月的時間就讓這只‘鋼鐵海鷗’‘活’了起來!”會展中心二期項目經理趙志堅言語裏滿是自豪。作為項目建設的親歷者,他最清楚這些數字背後,一線工作人員付出的努力。

  高度最高44米,跨度最寬60米——會展中心二期項目是海南目前體量最大的鋼結構工程。但滿打滿算,施工時間只有1年1個月。“為了趕進度,工人們實行三班倒,每天24小時不間斷施工,最多的時候每天有1500人、460臺機器同時作業。”趙志堅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自去年年底動工以來,除了颱風天氣,項目從未停工,連春節工人們也沒休息。

  會展中心二期項目以展翅的海鷗為造型,極具藝術感的設計也決定了建設技術的復雜性。

  記者站在南館施工現場抬頭向上看,一個相當于4個足球場大的“鋼帽子”——鋼結構屋面網架,嚴絲合縫地蓋在了15.5米高的鋼柱上。“8月9日,在39臺液壓提升器和數百根鋼絞線的牽拉下,歷經9個小時,我們順利完成屋面網架提升。這頂‘鋼帽子’面積約3.1萬平方米,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在海南現有的鋼結構建築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該項目工程部副部長、鋼結構工程師楊吉勇介紹,“鋼帽子”提升絕非易事,是整個會展中心二期項目的重頭戲。“我們創新了施工方式,在地面將‘鋼帽子’焊接好,再進行整體提升,減少了空中作業,提高了施工效率,更保證了工程品質和施工安全。”

  據了解,經過500余名焊工在地面3個月時間的焊接,才最終將這個長220米、寬150米的“龐然大物”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好。

  馬鞍形狀的主序廳是整個項目施工難度最大的地方。楊吉勇説,主序廳是異形鋼結構骨架建築,採用了大跨度的曲線曲面布局,“我們的所有構件鋼板沒有哪兩個是完全一樣的,所以焊接技術難度很大,每個連接點至少需要4層施焊,達到一級焊縫標準。”

  海南高溫、高濕的氣候也影響了施工效率。施工方除了每天為工人們提供綠豆湯、涼茶、西瓜等防暑降溫食品,還為高空作業的焊工配備了降溫神器——空調衣。

  在工地現場,來自江蘇的高空作業焊工康兵向記者展示了他穿的“空調衣”。這種特制的“空調衣”由兩個小風扇和一塊電池組成,按下電源鍵後,電風扇的風就會把衣服吹得鼓鼓的,一次充電可以使用9個小時。“在20米的高空,鋼結構在太陽下的溫度可以達到70℃,我們焊工作業時還要穿長袖長褲,5分鐘就全身汗濕。有了空調衣,體感溫度能下降10℃左右,對于我們高溫下工作的人真的是及時雨。”

  “海口市、秀英區政府都為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項目成立了專門的項目協調小組,至少每半個月要來工地到府服務一次,在用水、用電、車輛進出方面幫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趙志堅介紹。

  “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需要擴建,這個共識其實早已形成。”海口市會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海口會展業發展迅速,會展綜合收入每年穩步增長。2018年,海口舉辦上規模會議和展覽活動315場、增長17%,綜合收入122億元、增長18.4%。“但受場地規模限制,不少大型展覽項目無法落地。特別是到了冬季,類似于歡樂節、美食節、休博會等大型活動,都需要較大的展會場地面積。因場地面積不夠,很多展會都排不進來。”

  “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二期的目標是打造國內領先的綠色、智能、多功能復合型會展綜合體,建成後將與一期連接成為有機整體,互為補充,可舉辦1萬人的會議和高端節慶、晚會、宴會等活動。”海口市會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會展中心二期項目不僅僅是一座美麗的建築,待其建成後,將帶動海口會展業提質升級、“展翅高飛”。(記者 計思佳 郭萃)

[責任編輯: 紀驚鴻 ]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660112490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