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21 09:31:17
來源:湖南日報

天翻地覆慨而慷——工業之基挺起湖南發展脊梁

字體:

  ——工業之基挺起湖南發展脊梁

  上圖:6月16日,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對出口歐洲的雙層動車組進行調試。

  本版圖片均由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田超 攝

  上圖:6月11日,株洲國創軌道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利用3D列印制作機車制動裝置零配件。

  6月16日,湘電集團技術中心科技檔案室,工作人員在整理産品圖紙和技術文件。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曹嫻

  晚清時期,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洋務派,在湖南興辦廠礦,以圖實業救國。炮火聲中,誕生了湖南最早的近代工業,雖有過短暫發展,但終是微光一現,隨之歸于沉寂。

  1949年8月5日,湖南實現和平解放。8月6日,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前身)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接管的湖南第一個官辦企業。飽經風霜、幾近荒廢的廠房裏,傳出了湖南現代工業的第一聲轟鳴。

  70余年過去,換了人間!2021年5月31日,中國首列出口歐洲雙層動車組在中車株機公司下線。“中國速度”“湖南制造”,又一次聚焦世界目光。

  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湖湘兒女薪火相傳,湖南工業不斷跨越,三湘大地挺起發展脊梁,朝著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宏偉目標鏗鏘前行。

  新生

  【特寫·機智“躲”遷】

  1948年,全國解放的曙光顯現。在湘江邊的湘潭下攝司,建于1936年的中央電工器材廠(後更名為湘潭電機廠、湘電集團)卻暗潮涌動。

  節節敗退的國民黨對重要工業設備要麼破壞、要麼遷走。湘電存放著的全套技術資料、圖紙和先進機器設備,岌岌可危。

  工廠工程師藍毓鐘、盧榮光與工人陳光、李集發等地下黨員,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省、市工委領導下,辦壁報、發傳單、組織讀書會和講習班,提高工人和職員的思想認識。

  1949年7月,廠方再次接到國民黨當局遷廠指令。地下黨組織成立安全委員會和武裝護廠隊,以“中國共産黨湖南工作隊”的名義,向廠方發出勸告信;迅速動員大家把重要機器設備拆卸、裝箱、編號,搬運至飛機坪、公路旁等,並用樹枝、雜草、油布遮蓋掩蔽。

  1949年8月13日,解放軍接管湘潭電機廠時,全廠員工535人,498臺設備和所有技術圖紙資料全部完好保存,保住了中國機電工業的根基。

  【傳承·昔日“搖籃”,今爭一流】

  位于湘電集團一隅的技術中心科技檔案室,4層樓、5000平方米,存放著建廠以來的數百萬份産品圖紙和技術文件。

  走進這座年代感十足的小樓,暑熱被擋在門外。一間間檔案室裏,塵封著歷史的歲月。檔案室主任盛紅告訴記者,為方便保存,最早一批技術圖紙,已微縮成一張張膠片妥善存放。

  新中國成立後,湘電將成千上萬套技術裝備和圖紙資料馳援國家重點工程,將一批又一批技術人員“輸血”新中國建設。《湘潭電機廠志(1936-1989)》記載:“工廠先後向全國各地共輸送4500余名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湘電被譽為“中國電工産品的搖籃”。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湘電曾攀上高峰,也曾落入低谷,但多年堅實的積累讓湘電擁有獨特的優勢基因。“在國內,能生産電機的企業很多,能生産電控的企業也不少,但擁有‘機電一體化’成套優勢的企業卻不多,湘電就是其中之一。”湘電集團技術中心主任賀玉民介紹,憑借這一核心競爭力,湘電先後研制開發重大新産品1100多項,其中100多項填補國內空白。

  2021年6月,《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依托湘電集團等企業,構建艦船綜合電力係統、電力驅動等全球創新領先優勢,培育世界一流的電機電磁驅動産業集群。”站在建黨百年新起點,湘電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十四五”瞄準百億營收目標。

  【長鏡頭·獲得新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的是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1949年,原國民黨政府在湘工礦企業和省屬工礦企業僅47家,均已殘破不堪。

  百廢待興。解放後三年恢復期,湖南加大機械、冶金、電力、煤炭、紡織、造紙等工業建設,全省國營工業企業迅速增加到734個。

  “一五”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6項落子湖南,全國694個限額以上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湖南有38項。株洲成為國家首批重點布局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

  國家大力支援,湖南集中財力、物力,保證工業建設。中南硬質合金廠(601廠)、株洲冶煉廠、衡陽鋼鐵廠、衡陽變壓器廠、江麓機械廠、湘潭鋼鐵廠、漣源鋼鐵廠……湖南現在許多重點工業企業正是這一時期建設起來的。

  伴隨著國家戰略大調整,湘西、湘中開啟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湖南實施71個三線建設項目,成為全國國防工業基地之一。通過三線建設,株洲、湘潭、衡陽等地之外,懷化、婁底、邵陽等新型工業城市崛起,湖南工業整體實力增強。

  第一臺航空發動機、第一輛電力機車、第一節客車車廂、第一臺新式插床、第一座鈾水冶廠……湖湘兒女創下諸多“全國第一”。毛澤東給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的331廠全體職工親筆簽署嘉勉信,稱這是“建立中國的飛機制造業和增加中國國防力量的良好的開端”。

  《湖南省志·工業綜合志》這樣描述:1950-1978年,湖南社會主義現代工業逐步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曲折前進到穩定發展的轉變。到1978年,湖南已擁有工業大門類15個,全省共完成工業總産值142.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約是1952年的20倍。

  跨越

  【特寫·第一根鋼絲繩】

  毛主席曾説: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樣東西,就什麼都好辦了!

  1957年,經冶金工業部規劃,湘潭市郊雷公塘,因其臨江、靠鐵路、有電廠,地勢平、土質硬、能承重,成為興建鋼廠的不二之選。

  懷揣強國夢想的工程技術人員、剛畢業的大學生、鋼鐵工人,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湘江之濱,立志在毛主席的家鄉建設一座雄偉鋼城。“剛把行李擱下,便迫不及待地到現場找活兒幹。”87歲的湘鋼職工梁廣棟回憶,南方雨水多,“搶晴天、戰雨天,毛風細雨當好天;大雨不停工,小雨加勁幹,好天一天頂三天”成了大家傳誦的口號。

  1958年11月,在一片稻田之上,金屬制品廠鋼繩車間的房頂還沒蓋上,圍墻還沒砌完,焊花還在飛濺,但車間裏一臺臺機器卻已安裝好,提前4個月捻制出了第一根直徑18.5毫米、長度500米的鋼絲繩。

  【傳承·百煉成鋼】

  1958年,就在湘鋼生産出第一根鋼絲繩的同時,漣鋼一號高爐流出火紅的鐵水,衡鋼動工興建。打開湖南地圖可以看到,三地之間直線相連是一個三角形,“三鋼”呈鼎立之勢。

  承載著毛主席期望而建,肩負著光榮使命前行。從1958年到1997年的40年間,湖南累計産鋼約2800萬噸,累計上繳利稅數十倍于國家對企業的原始投入。

  1997年11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因勢利導,決定聯合重組“三鋼”、組建華菱集團。湖南“鋼鐵航母”揚帆起航。4年後,華菱集團成為湖南首家銷售收入過百億元企業。

  改革淬火,百煉成鋼。向變革創新要活力、向提質升級要效益,湘鋼、漣鋼、衡鋼從普鋼到優鋼、特鋼,從名不見經傳到成為行業排名靠前企業,在極地科考船、港珠澳大橋、海上鑽井平臺等眾多“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上刻下閃亮印記。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時叫停“鋼鐵換金融”方案,堅守鋼鐵主業。就在這一年,華菱集團成為湖南首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企業,利潤在鋼鐵行業排名第七位。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神十二”點火裝置中的點火電纜和宇航員的出艙纜,全部由華菱線纜制造。

  不久前,華菱鋼鐵發布一季報顯示,2021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386.46億元,同比增長超63%。按照這個速度,“進軍世界500強”的奮鬥目標,觸手可及。

  【長鏡頭·巨大跨越】

  “看韶峰電視,品偉人豪情”“中意電器,人人中意”“天仙牌的名氣是吹出來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輕工業品牌不僅在湖南廣受歡迎,在全國也有一定知名度。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湖南工業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企業逐步走向市場;國企改革縱深推進,企業活力明顯增強。

  1993年,“湘中意”“湘火炬”在深交所同時挂牌上市,實現湖南上市股票“零”的突破。至2000年底,全省共有工業類上市公司20家,當年實現利潤佔同期全省規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約35%。

  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作為農業大省,湖南把走好新型工業化路子,作為加快崛起的破題之策。繼省第八次黨代會首次把“工業化”確定為全省發展戰略後,2006年11月,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富民強省“第一推動力”。

  當時全國對推進新型工業化沒有可借鑒的實踐經驗,湖南省委、省政府大膽勾畫“戰略藍圖”,2007年2月出臺《關于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若幹意見》,建立省領導聯繫重點産業項目制度。省工信廳投資規劃處處長莫崇立曾全程參與該《意見》編制,他回憶,“湖南率先實踐,迎來不少省市同行調研取經,一些行業巨頭紛至遝來。”

  2000年左右,湖南汽車叫得上號的僅有長豐獵豹、江南奧拓等。此後10年間,北汽、菲亞特、廣汽、上汽、吉利、比亞迪等紛紛選擇湖南這片産業熱土安營扎寨。湖南跨入“汽車大省”行列。

  “良好的外部條件,讓湖南工程機械企業趕上發展的好時候,找準了定位、闖出了路子。”省工信廳裝備工業處二級調研員馮濟武説。中聯重科脫胎于科研院所,三一重工打響“中國股改第一槍”,山河智能成産學研一體化典范,“後起之秀”鐵建重工……2010年,工程機械成為湖南首個千億産業集群。至今,已穩坐全國工程機械行業頭把交椅11年。

  省第十次黨代會繼續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推動力不動搖。到2011年底,湖南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1.2%,涌現出8個千億産業、2個千億集群、3個千億園區、1家千億企業。湖南實現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的巨大跨越。

  奮進

  【特寫·“韶山1型”】

  1936年,株洲田心地區,一座蒸汽機車修理廠(後數次易名,以下簡稱株機廠、中車株機公司)建于戰亂之中。

  對于新中國來説,電力機車産業是零基礎。1957年,曾任株機廠負責人的周勱隨國家領導人出訪蘇聯時積極建議,爭取到在《中蘇技術合作協定》裏確定將電力機車技術予以引進的有利條件。

  1958年12月30日,株機廠、湘潭電機廠聯合研制的中國國産電力機車6Y1型成功下線。“78處重大修改,優于蘇制H60型機車原設計水準。”《株機廠志》這樣記載。

  1960年伊始,隨著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專家一夜撤走。“國産電力機車的試制應立足于自力更生!”面對不期而至的巨大困難,株機廠負責人毫不氣餒。此後8年,中國電力機車事業技術人員在寒冬中摸索前行,畫圖、安裝、試驗,如此周而復始。

  1968年春天,株機廠獨立研制的8號電力機車下線並定型,被命名為“韶山1型”,由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寫“韶山”二字。

  【傳承·中國速度】

  中車株機公司機車事業部總成車間,“建造時間1936年、范圍1-44號立柱……”“建造時間2009年、范圍45-61號立柱……”,一藍一紅兩塊並立的牌子,顯示出這個車間的“輩分”。

  “85年來,無論是戰火硝煙、復建轉産,還是技術引進、自主創新,始終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中車株機公司機車研發經理邢濤充滿感情地説,就在這個車間,中國電力機車産業實現了“從普載到重載、從常速到高速、從直流到交流、從引進到出口”的四大歷史性跨越。

  抓住歷史機遇,中車株機的産品譜係從電力機車拓展到城軌、中低速磁懸浮;服務海外市場,中車株機建立我國在海外的首個鐵路裝備制造基地,創國內軌道裝備行業的出口之最。從馳騁神州大地到闊步“一帶一路”,由“追隨者”“同行者”變為“領跑者”,讓世界感受軌道交通的中國速度。

  在動車組調試基地,記者看到了前不久下線的中國首列出口歐洲的雙層動車組。中車株機公司機械總體設計師王永介紹,在株洲,一臺電力機車所需的上萬個零部件,1小時內就可從配送走向總裝。這列雙層動車組不僅具備載客量大、輕量化等特點,而且依托軌道交通産業集群優勢,從合同簽訂到車輛下線僅用18個月,比國際同類産品節省一半時間。

  【長鏡頭·奔向高地】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

  當年11月,湖南在全國率先出臺《湖南省貫徹〈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省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

  聚焦制造強省建設,推動“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轉型升級。近年來,湖南崛起裝備、材料、消費品3個萬億級行業,16個千億級産業;“長沙工程機械”“株洲市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兩大産業集群,上榜“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

  2020年9月,三湘大地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充分肯定湖南發展先進制造業、持續抓産業鏈和産業集群等工作,賦予“三高四新”使命任務。

  打造高地,攀登高峰,先進制造業“八大工程”啟動實施,“3+3+2”先進制造業産業集群破浪前行——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太3大産業集群服務國家戰略,參與全球競爭;電子資訊、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3大産業集群服務“國之大者”,作出湖南貢獻;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傳統産業升級為引領時代的經典産業,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未來産業和新興産業成長為新的支柱産業。

  一款國內首創採用液磁式脫扣方式的斷路器,已經在“無人駕駛”地鐵上使用,解決了“卡脖子”問題;用在動車受電弓上的導向桿,採用3D列印一體成型,既保證性能,又減重23%……

  6月16日,記者走進位于株洲的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簡稱“國創中心”),創新氣息撲面而來,“80後”“90後”成為創新主力。成立兩年多來,該中心已在鐳射技術、機車自動駕駛相關核心部件等10余項軌道交通關鍵共性技術上實現突破。

  市場運營部總監張晶福是國創中心一名年輕的“元老”。他説,“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奮鬥史,我們國家從一窮二白到創造經濟奇跡,軌道交通是代表‘中國制造’的一張‘金名片’。不斷創新來擦亮輪軌上的這張‘國家名片’,是我們軌道交通人應有的擔當。”

  ■記者手記

  從修“萬國牌”到造“復興號”

  曹嫻

  中車株機公司科技文化展示中心,一臺牛頭刨床陳列在進門左側的醒目位置。這臺“80多歲”的老設備,1936年從國外進口,一直到2005年才“退休”。

  牛頭刨床呈淡黃色,少許部位雖已銹蝕,但因為被使用者長年精心養護,在燈光下看如有一層琉璃般光澤的“包漿”。機床一角,“中英庚款”四個字,提示這臺牛頭刨床當年是用“庚子賠款”購入。

  經過百年艱苦奮鬥,中國告別積貧積弱,走上強國之路。牛頭刨床見證了從修理進口的“萬國牌”蒸汽機車到研制出口全係列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的滄桑巨變,曾經用來修理“萬國牌”蒸汽機車的“大鐵房”,也早已被改造成制造先進動力集中型“復興號”的現代化車間。

  湖湘工業百年發展,是一部滿足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的進化史,更是一部自強不息、矢志創新、産業報國的奮鬥史。

  1948年,戰亂之後進行重建的湘電,在建一號廠房時,特地立了一塊奠基碑,時任總經理惲震題詞:“千裏之行,始于跬步。電工大城,斯為序幕。偉業肇基,國強民富。勉哉同仁,重責是負。”

  一步入新中國,湖南便開始追逐社會主義現代工業的夢想。百年風雨兼程,才有了今日國強民富;百年初心不改,仍需肩負重任砥礪前行。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湖南工業夢想又被賦予新的內涵,湖湘兒女昂首逐夢新征程。

 

【糾錯】 【責任編輯:鄧夢菲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256112758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