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11 09:31:09
來源:湖南日報

雄關漫道真如鐵——戰略轉兵輝映湖湘天空

字體:

 

  文家市秋收起義紀念館。彭紅霞 攝

  建設中的清水塘大橋。張湘東 攝

  1994年9月,蕉溪嶺隧道貫通。黃震山 攝

  5月27日,鶴城區盈口鄉團結村黨總支的黨員們在通道轉兵紀念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雷鴻濤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蘇原平 熊遠帆 李永亮 趙志高

  回望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史,愈發感受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1927年9月至1934年12月,中國革命經歷3次重大挫折,工農紅軍先後在湖南進行了文家市、株洲、通道三次關鍵性大轉兵。

  這三次轉兵,反映了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産黨人,在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堅持從實際出發開拓奮進,在挫折和迷茫中看到曙光和前途,走出了一條東方大國的革命道路。

  雄關漫道真如鐵。如鐵的雄關、如鐵的征程,終究在如鐵的意志、如鐵的精神面前變成坦途。

  從瀏陽轉兵到瀏陽“突圍”

  “只要我們咬緊牙,挺過這一關,我們這塊小石頭總有一天會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毛澤東

  走進羅霄山脈北麓的湘贛兩省邊界,連綿的群山環繞著文家市鎮,裏仁學校依然矗立。94年前的烽火早已遠去,6月5日,記者走進學校,仍能感受到那一夜的艱難抉擇。

  【特寫·文家市】

  1927年9月19日深夜,瀏陽文家市裏仁學校的一間教室裏,一場爭論正在昏暗的煤油燈光裏進行著。

  那一夜,毛澤東目光堅定,帶領起義軍改變了行軍路線。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場轉兵是一個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偉大抉擇。

  秋收起義受挫,部隊遭受重大損失。19日晚,毛澤東在裏仁學校召開文家市前委會議,力主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開展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為了鼓舞士氣,毛澤東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我們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們咬緊牙,挺過這一關,我們這塊小石頭總有一天會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

  【畫外音】

  “文家市轉兵,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成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新起點。”瀏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楊鋼説。

  【賡續·敢為人先】

  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轉兵精髓,深深植入瀏陽這片熱土的血脈。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蕉溪嶺的阻隔,瀏陽到長沙至少需要三四個小時,被稱為臨近省城的“西伯利亞”。

  交通不便,“出不去、引不來”,成為瀏陽發展的最大瓶頸。1992年,瀏陽決定不拿國家一分錢,自籌資金,修建瀏永高等級公路,打通到長沙的交通瓶頸。

  這個決定可謂吃了“豹子膽”。當時,瀏陽財政稅收不到1個億,啟動資金僅為1萬元,工程預算卻高達2.3億元!

  吃得苦、霸得蠻的瀏陽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不到3個月,就籌集資金2268萬元。“瀏陽人民發揮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原瀏陽市政協主席、319瀏永高等級公路項目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李中琪回憶,瀏陽各地組織民兵團,分段承包各個路段的土石方工程,4年艱苦奮戰,硬是靠著手挖肩挑,劈開百余座山,打通了當時全國第二、湖南第一長的蕉溪嶺隧道群,拉通了319國道,成功對接長永高速,將瀏陽至長沙的路程縮短至1小時,開創了全國“國道縣修”的先河。

  從此,瀏陽迅速融入長沙一小時經濟圈,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瀏陽從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一躍成為全國十強縣,就是傳承了紅色基因,形成‘實事求是、敢闖敢試、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瀏陽精神力量。”瀏陽市委黨校校長劉丹説。

  改革開放後的瀏陽,從敲響國有土地有償出讓“三湘第一鑼”,到成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的湖南唯一代表;從全國第一個“吃螃蟹”探索農房抵押融資,到創建全省首個金融安全區;從率先在全省成立縣級産權交易中心,到核發全省第一本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從在全省最先啟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就醫“一卡通”,到創立“路長制”“點長制”“片長制”管理模式等等,一項項實踐中,瀏陽扛起改革大旗,走在時代前列。

  從株洲轉兵到株洲蛻變

  “這一步驟,扭轉了中國革命運動中的一次嚴重危機。”——史沫特萊

  6月6日,記者穿過株洲市區繁華的街道,在蘆淞區解放街(原中正街)找到株洲轉兵舊址。人行道斑駁的樹蔭下,一塊黑色大理石碑,訴説著91年前中國革命的又一次重大抉擇。

  【特寫·株洲】

  1930年,在“立三路線”影響下,中共中央制定以奪取武漢為中心的城市暴動和集中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8月23日,紅一方面軍向長沙發動第二次進攻。敵強我弱,強攻失利,腹背受敵,毛澤東、朱德果斷撤圍長沙,轉移到萍鄉、株洲。

  “今後還打不打大城市?”“紅軍往哪裏撤?如何撤?”9月13日下午,在株洲中正街協豐長綢布店木板樓上,毛澤東主持召開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擴大會議。

  “我們這次打長沙,消滅敵人5個團,那都是在敵人的工事以外消滅的。工事以內的敵人我們打了半個月,根本無法消滅,我們自己反而傷亡了幾千人。因此,以我們目前的裝備去打大城市,無異于以卵擊石,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毛澤東、朱德力排眾議,作出“撤回江西、進攻吉安”的決定,當晚發出《紅一方面軍攻取吉安的命令》。

  【畫外音】

  株洲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吳志平説,這次會議標誌著黨和紅軍邁出了自覺抵制與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第一步,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一書中寫道:“這一步驟,扭轉了中國革命運動中的一次嚴重危機。”

  【擔當·自我革命】

  蘆淞區解放街位于湘江邊,順江而下10公里,是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後的清水塘,一個嶄新的生態科技新城正拔地而起。

  審時度勢、善于糾偏,壯士斷腕、自我革命,從“株洲轉兵”汲取精神養分,近年來,株洲堅決打贏清水塘搬遷改造攻堅戰。

  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重點建設的八大工業基地之一,株洲在清水塘陸續布局數百家冶煉、化工廠,曾創造160多項全國第一,工業總産值一度佔株洲的30%以上。

  清水塘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使命與榮光,卻也沉積了數十年污染與落後産能。本世紀初,株洲被拖入“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當“株洲之光”成為“株洲之痛”,株洲決策層痛定思痛,進行了一場壯士斷腕的自我革命。200多名黨員幹部常駐一線、挂圖作戰,關停搬遷261家企業,妥善安置3萬職工、3萬居民。

  清水塘迎來脫胎換骨,昔日的“五彩河”霞灣港煥然一新,水清岸綠;銅塘灣保稅物流中心(B型)投入使用;綠地生態智慧科技城、三一能源裝備園建設正酣;軌道交通産業、清水塘轉型産業、口岸物流産業、新能源汽車動力産業等産業鏈相繼鋪開。

  清水塘老工業區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為全省乃至全國貢獻了株洲智慧、打造了株洲樣板,也讓株洲看到了城市轉型升級的壯闊前景。

  2013年以來,株洲順勢而為,向冶煉、水泥、煤礦、煙花爆竹等污染落後産能宣戰,累計關閉企業2000多家,直接削減工業産值700多億元。

  落實“三高四新”戰略,株洲吹響衝鋒號。在淘汰落後産能的同時,構建以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三大優勢産業為引擎的現代産業體係,實現産業轉型升級。

  “加持”新動能,發展高品質。今年一季度,株洲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54.2億元,同比增長18.9%,增速居全省第一,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從通道轉兵到鄉村蝶變

  “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所剩3萬多名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劉伯承

  6月5日10時30分許,湖南醫藥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單位組織325名黨員乘坐“通道轉兵號”紅色專列,來到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的通道轉兵紀念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紀念館廣場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偉人群雕栩栩如生。87年前,紅軍長徵偉大轉折的先聲正是在這裏奏響。

  【長鏡頭·通道】

  1934年12月9日,中央紅軍經過湘江戰役的重大挫折後,兵分三路進入通道。此時,部隊已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

  面對國民黨的圍剿,紅軍往何處去?中國革命往何處去?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通道召開緊急會議,史稱“通道會議”。

  通道會議舊址恭城書院一間屋內,兩張拼接而成的桌子、7把椅子和一個炭火盆,重現當年那場改變歷史的會議場景。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人。“毛澤東就坐在這個位置,那時他並不是紅軍的領導核心,只是列席會議。”紀念館解説員吳晴指著會場一個靠邊的座位説。

  會上,李德、博古堅持北上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而此時,蔣介石集團早已在湘西派重兵布下口袋陣。毛澤東從實際出發,據理力爭:“我們何不來個避實就虛,甩掉眼前的強敵,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去?為什麼一定要去鑽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他的主張,得到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朱德等大多數人的讚同。

  當晚7時30分,中革軍委向各軍團、縱隊首長發出西入貴州的“萬萬火急”電令。

  在紀念館展廳,記者見到這份“萬萬火急”電令復印件,它命令先頭部隊攻佔黎平,打開入黔通道。

  【畫外音】

  劉伯承在《回顧長徵》中描述:“部隊在12月佔領湖南西南邊境之通道城後,立即向貴州前進,一舉攻克了黎平。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所剩3萬多名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

  紀念館館長鄭湘介紹,通道會議的轉兵決策,是一項尊重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決策,是紅軍長徵偉大轉折的開端,在危急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絕處逢生的紅軍從此處處有“通道”,中國革命從此由被動轉為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發展·鄉村新貌】

  通道轉兵紀念館的一面墻上,書寫著幾行字:“實事求是,民主集中,獨立自主,敢于擔當。”

  “這是通道轉兵的精髓!”正在參觀的邵陽縣五豐鋪國有林場黨支部書記顏余良説,“奮鬥新時代,我們更應實事求是,敢于擔當,勇于作為。”

  從通道轉兵中汲取奮進力量,通道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齊心協力,開拓創新。他們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生態、民俗、紅色”三大資源,推進旅遊精準扶貧,著力打造“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侗苗風情”“生態丹霞”民俗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4個、3A級旅遊景區5個,帶動4000余戶、1.2萬名貧困群眾參與旅遊産業,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用美麗戰勝貧困”的新路子。

  “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6月6日,記者追尋紅軍足跡,來到通道芋頭古侗寨。當年,村民楊再能翻山越嶺幾十公里給紅軍帶路,紅軍戰士回贈一盞馬燈給他照明回家。

  如今,“一盞馬燈”照亮了山路,點亮了古侗寨。被譽為“大山裏的侗族布達拉宮”古侗寨已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百年侗寨“活”了,百姓日子“火”了。

  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紅色基因,深深融入三湘子弟的血脈、刻入湖湘兒女的骨髓,成為建黨百年來湖南最深沉、最持久、最穩定的精神力量。

  ■記者手記

  毛澤東種下兩棵板栗樹

  熊遠帆 蘇原平

  走在文家市,早已沒有當年烽火,毛澤東親手種下的兩棵板栗樹依然枝繁葉茂。

  1917年,即將從湖南第一師范畢業的毛澤東,到文家市進行社會調查,在文家市湘龍村同學陳紹休家中住了十幾天。走之前,種下了兩棵板栗樹。

  毛澤東在種這兩棵板栗樹的時候,當地人不解地問:“你既不住這裏,種樹有何用?”毛澤東笑著説:“前人栽樹,後人吃果嘛。”

  這倣佛就是一種精神傳承的隱喻。

  幾年後,毛澤東再次來到文家市,已是革命的領導者。那時,他大膽地改變教條主義策略,求真務實、前瞻性地將革命的方向轉移到廣大農村,讓革命的火種四處燎原。

  1934年,在“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的危急關頭,毛澤東再次從實際出發,帶領紅軍跳出敵人的“口袋陣”,獨立自主解決“出路”,成為紅軍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産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

  毛澤東當年種下的板栗樹,已碩果累累。他的思想傳承,更是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一代代湖湘兒女爬坡過坎、滾石上山,書寫了自強不息的湖湘故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糾錯】 【責任編輯:鄧夢菲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256112755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