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17 16:22:21
來源:新華網

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血管醫學大會在京舉行

字體:

  近日,以“智慧化數字心臟和血管健康管理”為主題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血管醫學大會在北京舉行。該論壇由中國國際血管醫學大會組委會、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國際血管健康學會中國分會、中日醫學科技交流協會等主辦,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血管醫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江蘇省南通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承辦。圍繞大會主題,特別設立了四十余個專題論壇,主會場專家及全國各地的線上與會人員6000余人參加。

  在當日舉行的開幕式上,大會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副院長王宏宇介紹,心血管疾病是當今世界上威脅人類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根據最新的流行病資料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在上升階段,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約2.9億,心血管病死亡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位居城鄉居民總死亡率的首位。血管醫學是近20年逐步形成的一門臨床醫學學科,是以血管為基礎,將人的血管樹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發生在心、腦、腎、外周、肺、腸道等器官和係統的疾病的一門新型交叉醫學學科。包括疾病的早期發現、幹預及康復等方面。作為血管醫學領域專業會議,中國國際血管醫學大會承擔著國際和國內推廣學科新領域、新技術和新方向的創新使命,始終以一體化的“歷史觀、整體觀、全局觀、人文觀、價值觀”的學術理念引領創新。

  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副主任、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所長方偉崗教授指出,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特點,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大數據、人工智慧、“互聯網+”正日益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本次大會圍繞“智慧化數字心臟和血管健康管理”的主題,在醫療領域開展前沿探索研究。臨床研究是推動醫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希望通過大會的學術平臺,逐漸打造屬于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平臺,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北京大學科研部部長、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張寧教授指出,2019年北京大學醫學部成立了血管健康研究中心,整合北京大學醫學部及附屬醫院資源,開展血管性疾病的防控研究,取得積極進展。北大醫學將依托北京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以學科交叉融合作為抓手,鼓勵原始創新,服務國家科技自強自立,在人才培養、重大攻關方面理應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國家心血管中心主任馬長生教授指出,血管性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需要多學科綜合管理,多去做基礎、臨床轉化研究、創新性研究,形成屬于中國人的慢病管理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所長董爾丹教授指出,從微觀到宏觀,從基礎到臨床,從個體到整體,每一處都存在血管醫學的整體觀念,血管醫學將人的血管樹作為整體,研究領域包括血管相關疾病的早期發現、幹預及康復等方面。除了血管之外,淋巴管作為人體的一套管道係統,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如何,能否在疾病的治療、預防中發揮作用,也值得去深入探索。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陳義漢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疾病,而冠脈的病變是心血管疾病的基礎,因而血管功能維護顯得尤其重要,也符合目前血管醫學的理念。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邢若齊指出,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逐步走向老齡化,醫療支出對于國家財政的負擔也不斷加重,曾經的醫療模式已愈發不適應當前我國醫療所面臨的現狀。防大于治,早期篩查大于事後補救的理念也愈發得到重視。血管醫學這一學科正是實踐促進人民健康的最佳方式。通過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與檢測,發現潛在的危險信號,從根本上降低心腦血管發病率及致死率,減輕社會負擔。每年一度的中國國際血管醫學大會,不僅是學術大會,也是對醫學未來發展方向、衛生政策制定的一種提示,為醫療政策制定者提供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和建議。

  董爾丹、陳義漢、王宏宇還分別作了“科學發現(從0到1)的若幹規律及政策啟示”“心臟病學基礎研究:現狀、機遇、挑戰”“大健康時代與數字化智慧化心臟和血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旨報告。(北大醫學部 付東紅 韓娜 王瑤瑤 劉歡)

【糾錯】 【責任編輯:宮曉倩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8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5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