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大考中的黃梅新局
2020-12-02 20:49:0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圖為航拍黃梅縣城。

  編者按:2020年,經過抗疫、防汛、脫貧攻堅“三重”大考的湖北黃梅,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正加速嬗變。

  新華網武漢12月2日電(胡誠、吳文華、王政、吳慕楓)雲霧繚繞下的黃梅東山,在初冬的細雨中醒來。

  “東山古道”上,刻在石牌坊上那句“千丈白蓮騰紫氣,四時花雨落黃梅”楹聯,盡顯黃梅千年厚重的文化。

  山腳下,主打黃梅非遺文化的東山小鎮蔚為大觀,並已升級為康養文旅類4A級旅遊景區。而在更廣闊的腹地,一個生機勃發的新黃梅正鋪展新姿。

  “七省通衢”“鄂東門戶”,這是黃梅的空間概念。

  “千年古縣”“人文重鎮”,這是黃梅的歷史標簽。

  “糧棉基地”“魚米之鄉”,這是黃梅的經濟名片。

  “創新驅動”“産業強縣”,這是黃梅的時代之變。

  ……

  加快轉型的湖北黃梅,致力于打造高品質發展新高地猶如破繭中的蝴蝶,即將扇動美麗。

  危機之變,開拓發展新局的黃梅定力

  先從一個叫西隔堤的水利項目説起。

  這是黃梅近郊,華陽河蓄滯洪區西隔堤項目施工現場。

  一臺臺挖掘機在河堤上忙碌作業,工程車來來往往運送著渣土和砂石材料,手拿圖紙的項目管理人員仔細查看施工情況,現場一片熱火朝天景象。

  華陽河蓄滯洪區是國務院批準的長江流域40個分蓄洪區之一。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西隔堤,依靠民工肩挑背扛填築而成,建設標準低,險情頻發,是鄂東地區防洪保安的重大短板。

  黃梅境內河網密布,是鄂東有名的“水袋子”,長期以來承受著巨大的防汛抗災壓力。年年防汛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更讓黃梅蒙受巨大經濟損失。今年面對超標準洪水,黃梅防汛周期長達120天,解決水利工程短板問題迫在眉睫。

  面對挑戰和壓力,黃梅不畏懼、不退縮,保持既有的定力。

  用黃梅縣委書記馬艷舟的説法,薄弱點就是發力點,補短板就是謀發展。

  為全面根治水患,黃梅縣近年來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加大水利投入,全面啟動安全型、民生型、發展型、生態型、景觀型、和諧型“六型水利”建設,編制了全縣水毀恢復和災後重建水利規劃。一大批水利工程項目納入建設計劃。

  黃梅縣水利和湖泊局辦公室主任張劍介紹,2020年10月19日正式開工的西隔堤加固工程,總投資6.78億元,是當前黃梅投資最大的水利補短板工程項目。該項目歷經黃梅五屆縣委縣政府25年接力爭取,今年才終于落地。項目建成後,西隔堤防洪標準將升級至50年一遇。

  “西隔堤是鄂東地區防洪保安的重要屏障,關乎80多萬畝耕地和京九、合九鐵路,滬渝、滬蓉高速等全國重要交通幹線安全,也是鄂東地區百萬人民的生命堤。”馬艷舟説。

  今年,黃梅縣共謀划水毀修復項目18個,災後補短板項目40個,總投資119.29億元。考田河綜合整治、太白湖漁場段加固、老縣河綜合整治、古角灌區續建與節水配套等工程加快推進,全縣掀起水利設施建設高潮。

  開工的不僅是水利項目,還是景觀項目、生態項目、民生項目。

  全長約39公里的西隔堤堤面上,一條寬8米的土路正不斷向前延伸、鋪展。不久之後,土路將全部變成水泥硬化路面。

  “以後這將變成一條景觀綠道,兩岸是綠色休閒景觀帶,沿著這條綠道,或騎行或步行,可直達龍感湖,領略浩瀚湖景。”西隔堤項目法人代表丁桓來預測,未來這裏很有可能會成為旅遊打卡地。

  在補齊水利工程短板、消除水患的同時,黃梅將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美麗鄉村、文化旅遊、文化小鎮建設統籌結合,努力營造一河一景,一湖一景,將水利工程變成利民富民的水“利”工程。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黃梅作為全國疫情防控總體戰的重要戰場,醫療救治能力不足的短板進一步凸顯。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刻不容緩。

  黃梅人在危機中捕捉機遇,在暴露問題中解決短板。積極爭取到3.8億元國債項目,多方籌集資金,加快推進包括黃梅縣中醫院整體搬遷改造在內的多個公共衛生建設項目。

  在緊鑼密鼓施工的中醫院新址建設現場,院長柳朝陽介紹,新院區的康復中心大樓正在被改建成平戰結合的感染綜合樓,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綜合樓可快速轉化,成為一道抵禦疫情的防線。新院區對標三級醫院建設標準,投資近7.6億元,2021年即可完工投入使用。屆時,收治容量和軟硬體醫療設施都將邁上新臺階。

  此外,投資近10億元的黃梅縣人民醫院新院區暨傳染病大樓建設,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建成後,傳染病大樓內將設床位600張,床位數將達1700張。

  與此同時,黃梅縣疾控中心整體搬遷工程也已開工。該項目投資9825萬元,將配套建造P2實驗室、應急指揮中心、預防和體檢中心等工程。

  全縣還新建和改擴建發熱門診19家……

  這些補短板項目的實施,帶動了黃梅項目建設熱潮,從2019年第二季度開始,黃梅連續五次在黃岡市項目拉練考評中位列前兩位。

  2020年,面對疫情和洪澇災害的雙重影響,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黃梅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以問題為導向,補短板、抓項目,推動經濟在疫後、災後迅速重振,表現出較強的戰略定力。

  産業之變,推動轉型升級的黃梅作為

  經濟發展離不開産業支撐。

  黃梅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糧食年産量超過5億公斤。“全國糧食主産縣”“全國優質棉基地縣”“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縣”等國字號招牌,彰顯黃梅農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地位。

  然而,農業産業結構不優、産品附加值低等問題短板同樣明顯。

  産業升級,農業首當其衝。

  黃梅縣停前鎮童寨村起伏的山崗上,白色的茶花漫山遍野,成片的藍莓灌木綠意盎然。山坡處,採摘園、環山觀光步道和休閒驛站正在建設。

  停前鎮黨委書記於小平介紹,該鎮通過引入能人回鄉,發展起7000畝油茶基地和6000畝藍莓基地。並與農旅結合,發展觀光、採摘、研學等休閒旅遊;與産業結合,對接農産品深加工企業,通過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村民擴大種植,提高産品附加值;與生態結合,通過綠化荒山保持水土,讓生態變優、鄉村變美。

  藍莓果實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富含大量營養成分和微量礦質元素,對消除眼疲勞、延緩衰老、預防心血管病等有特殊效果。

  當地返鄉能人王天壽創建的“湖北紫玉藍莓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擁有停前鎮童寨村、獨山鎮周柴村等地約20000畝藍莓核心種植基地。並在童寨村建起100畝藍莓苗木生産基地,苗木基地年生産藍莓苗木80萬株以上,既可為農戶提供藍莓苗木,又可以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同時,還帶動“益紅農業現代採摘園”等6戶1000畝“家庭藍莓莊園”。

  圖為農戶在黃梅縣停前鎮藍莓種植基地採摘藍莓。(資料照片)

  在黃梅縣支援下,該公司在黃梅大勝關山工業園徵地100畝建設藍莓産品加工廠,形成種植、儲運、加工、銷售一體的藍莓産業鏈。

  目前,黃梅加工生産的藍莓産品包括藍莓果汁、三莓果汁、藍莓果醬、藍莓果酒、藍莓蜂蜜等,主要銷往南京、上海、合肥、武漢、北京、瀋陽等地,産品自投産以來訂單不斷。

  小小藍莓撐起一個“大産業”,黃梅計劃打造中國藍莓之鄉。

  在大勝關山工業園,湖北康宏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廠區。轟隆隆的機械聲聲聲入耳,金黃的稻谷在這裏經過烘幹、除雜、碾米、降溫、去糠、色選等流程,最後變成大米運往四面八方。

  公司董事長趙學才介紹,該公司是鄂東單體最大的農産品加工企業,集糧油收購、儲存、加工、貿易于一體,同時還擁有6萬畝自有優質稻種植基地。公司年稻谷加工能力達 30萬噸。

  在大米生産車間,正在工作的進口光電色選機裏,白色的大米如流水般嘩嘩下泄,篩選過的米經過拋光就可以裝袋包裝了。

  “二度梅佛緣米”“黃梅粘米”“香貢米”“絲苗米”“蝦稻米”……這些由康宏糧油生産的大米品牌已逐漸打出名號,遠銷湖北、福建、貴州、江西、浙江、兩廣等多個省市。

  據了解,該公司二期規劃建設米糠油基地,並建立冷鏈物流中心和農機農資市場,最終形成三産融合的現代農業産業園。

  黃梅縣長劉欲曉介紹,立足自身産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做文章,該縣近年來大力發展小龍蝦、大米、水産品、魚面、葡萄、藍莓、油茶等特色産業加工,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的新路子,按下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快進鍵”。目前,黃梅已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産業提升更離不開工業。

  黃梅工業起步晚,基礎弱。近年來,該縣推進“工業強縣”戰略,聚焦工業經濟高品質發展,工業主導地位明顯提升。

  2019年,黃梅縣工業總産值突破200億元。今年1—10月,該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黃岡市排名靠前。

  高標準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發揮産業引導和集聚效應,黃梅依托省級開發區建立大勝關山和小池兩個工業園區。

  其中,大勝關山工業園位于黃梅縣城西側,規劃面積23.2平方公里。105國道,滬蓉、武黃高速于此交織成網;京九、合九鐵路,合安九高鐵、黃黃高鐵在這裏建站設點;水路臨江達海,空運毗鄰九江機場,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快捷便利。

  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這裏很快便聚集紡織服裝、農副産品加工、機械電子等上百家企業,形成千億元産業集群。

  小池工業園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集聚了新能源、新材料等近百家企業。

  2018年,借助合安九高鐵、黃黃高鐵“雙高鐵”建設的契機,黃梅又啟動高鐵新區三年建設計劃。根據初步規劃,高鐵新區面積為11平方公里,其起步區為3平方公里,以高鐵站為依托,對接老城區向東南拓展,重點發展旅遊集散中心、商貿物流、金融産業、文化産業、房地産業等。

  通過産業謀變、主動作為,黃梅現已基本形成農副産品加工、紡織服裝、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四大支柱産業。其中,紡織服裝産業集群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成長型産業集群,這為今後一個時期黃梅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之變,擎起發展動能的黃梅“氣場”

  推升發展的內生動力必須依靠創新。

  為此,黃梅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産學研合作,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在黃梅小池工業園,湖北科普達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普通塑膠加入改性材料後,可以變成低煙阻燃材料,應用于光通信領域。”科普達公司黨委書記程文定介紹,該公司生産的新材料主要為烽火、長飛等光纖光纜公司配套。

  “40條生産線24小時不停機,工人三班倒,滿負荷生産仍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在黃梅縣大力支援下,該公司堅持以技術為先導,以人才為支撐,走創新發展之路。公司每年投入研發資金超過3000萬元,並與兩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瞿金平教授團隊合作,共建技術中心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先後研發出8大係列100多個品種的産品。公司牽頭制定三項行業標準,數量在國內光通信材料企業中最多,綜合實力躋身國內行業前三。2019年,5G通訊光纜護套料研發成功生産後,公司發展迎來質的飛躍。

  在小池工業園,像科普達公司這樣的新能源新材料企業,聚集了30多家。

  為突出動能轉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黃梅縣深入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重點圍繞四大支柱産業,精心謀劃實施一批重點技改工程和示范項目。

  黃梅縣科技與經信局副局長楊亞群介紹,該縣大力支援企業技術創新,不僅積極幫助企業向上爭取政策資金,還安排1000萬元本級技改資金,支援基礎條件好的企業採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實施智能化技改工程,提高先進産能比重,提升技術裝備水準。

  2013年落戶大勝關山工業園的宇星水鑽公司,是一家集水鑽飾品及其配件生産、銷售,水鑽設備研發制造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2016年,在黃梅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援下,企業進行大規模技改並增加新設備,此後迎來跨越式發展。2019年,公司實現産值2.57億元,稅費1136萬元。彩鑽水鑽産品成為全球行業市場主要品牌,市場佔有率達60%以上。該公司還成為水鑽行業標準的參與制訂者。

  彩鑽是一個存量市場,面對市場的天花板,宇星水鑽選擇進軍産業鏈上游,在黃梅追加投資10億元,打造集燙鑽、鋯石、水晶燈飾球生産研發為一體的水晶科技産業園,目標是做世界水晶行業領軍企業。

  在大勝關山工業園,湖北百絲祥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同樣嘗到了科技創新的甜頭。

  成立于2017年的百絲祥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國內一流水準的11萬錠精紡、織布、紡織品生産線,配備國際領先的實驗室和檢驗室。主要生産和銷售環保再生纖維、紗線、針紡織、襪子、服裝、鞋帽、紡織機械及其配件、紙制品,並從事相關貨物及技術進出口貿易。

  走進百絲祥80000平方米的巨大廠房,只見各式全自動化的紡織設備正開足馬力趕訂單。

  圖為黃梅縣大勝關山工業園百絲祥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自動化的紡織設備運轉不停。

  在全紡車間,整齊堆放的化纖材料被機器來回準確抓取,自動輸送到紡織機上,整個過程基本不需要人工參與。這樣的一套設備,一天可“吃”掉20噸原料。輸送管道中裝有智能探測設備,能自主發現、識別原料中的金屬異物,並自動“吐”出來。整條生産線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非常高。

  百絲祥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冬貴介紹,該公司2019年投入大量技改資金,引進新設備、新工藝,組建自動化、智能化高檔棉紗、布料、服裝生産線,生産水準和産品品質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今年初,受疫情影響,前幾個月産品庫存有積壓,黃梅縣專門對企業水、電、氣費用實行政策減免,減輕企業負擔。國慶節後,受國際行情影響,市場需求出現“井噴”,不僅先前的存貨一掃而空,新産品也供不應求,每天運貨的車輛在廠門口排起長隊。

  依靠科技創新,百絲祥獲得了持續發展新動能。“未來,公司還將繼續加大技改投入,保持企業發展優勢。”沈冬貴透露。

  在推進科技創新的同時,黃梅縣還大力推動機制創新。持續推進行政機構改革,統籌調整設立5個副科級黨政機關內設機構。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後出臺一批服務支援經濟發展、“含金量”高的文件。“兩月一單”“護航行動”、民主評議科股長等工作持續推進,發展環境日益向好。

  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讓黃梅經濟發展展現強大“氣場”。

  民生之變,共用發展成果的黃梅“答卷”

  在武漢工作的黃梅人程先生,去年把家人送回了黃梅,上小學的女兒也轉學到黃梅實驗小學。他本人則武漢、黃梅兩地兼顧,有一半的時間留在家鄉生活。

  促使程先生一家“回流”的,是黃梅優質教育的吸引。

  程先生現在黃梅的住所,屬于典型的學區房。在他家步行十幾分鐘的行程內,分布著實驗小學、實驗中學和黃梅縣一中,全是當地有名的重點學校。在那裏,他女兒能就近享受從小學到高中的優質教育。

  程先生還有另外的原因沒有説出來。教育成為黃梅的一張名片,不僅僅是教學品質、升學率,還有越來越完善、不輸大城市的教學條件和設施。

  在黃梅城鄉,當地人眼中最好最漂亮的建築,一定是學校、醫院、社會福利院和文體場館。

  拿學校來説,無論城區還是鄉鎮,無論重點學校還是非重點學校,校園都會是當地最靚麗的風景。

  黃梅縣濱河新區,幾座橙紅色建築物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醒目。外觀氣派的教學樓,標準的體育場地,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硬體設施比大城市學校沒有多少差距。

  這是改擴建後的濱河中學。不遠處是新建的黃梅縣第七小學、濱河幼兒園,三所學校形成黃梅新的教育高地。

  優質的學校不僅對學生和家長産生磁力效應,吸引不少外地學生回流,也吸引眾多的房地産企業扎堆黃梅。

  在黃梅,最好的樓盤多為學區房,最好的賣點也是學區房。

  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縣,黃梅縣的教育卻一直以高位走強的姿態享譽黃岡乃至湖北,連續17年獲黃岡市高考品質特別優秀獎。多年來,黃梅本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態,在提升教育水準、促進教育均衡上“持續加碼”。

  2017年起,黃梅縣相繼出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教育高品質發展》《鄉村教師支援計劃》等文件,對資金投入、師資配備、項目建設係統謀劃,實現城鄉學校辦學條件更高層次的均等化。近三年,黃梅縣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和幼兒園80多所。

  2018年,投入近3000萬建成使用的黃梅縣小池鎮第五小學,是黃岡市第一所擁有風雨操場的農村小學,雨雪天可同時安排兩個班學生室內體育活動。學校負責人介紹,新學校建成後,很多進城讀書的孩子回流,學生從600多人上升到一千多人。

  窮財政辦出富教育。2019年,黃梅縣教育支出約為11.2億元,比2016年7.9億元增加約3.3億元,增長40%;教育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從2016年17.4%增加到22.5%。財政數據映射出黃梅辦好教育的決心。

  近三年,黃梅招聘教師679名,其中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593名,教師改革性補貼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去年縣財政教師工資支出4.29億元,平均工資70548元,同比增長6%,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水準。

  真金白銀換來教育水準實實在在的提升。近年來,黃梅高考綜合上線率和上線人數連年攀升,各項指標穩居湖北省前列。高位走強的教育品質成為黃梅一張亮麗的名片。

  美麗的風景線不光是學校,還有社會福利院。

  位于黃梅城郊的康泰園長者公寓規模宏大,這裏“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受到社會認可。

  走進康泰醫院大樓,現代化的醫療設備一應俱全。乘電梯抵達六樓的老年科護理部。走道上,護工推著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婆婆迎面走來,問起養老院的生活,老人頻頻點頭、連聲説好,臉上洋溢的笑容讓人暖意頓生。

  工作人員介紹,園內的老人們會定期進入康泰醫院體檢,醫護人員為每位老人建立專門的健康檔案,實時追蹤了解老人們的身體狀況。一旦有老人生病入院,還將配備專門的護工照料,醫護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提供及時的醫療服務。

  走出醫院大樓,穿過綠化帶,百米之外是康泰園一期建設的三棟公寓樓。樓內的活動中心,棋牌室、閱覽室等功能分區寬敞明亮。老人們可根據個人愛好特長在這裏進行下棋、打牌、閱讀、書法、健身、舞蹈等娛樂活動。

  泰康園總經理胡國慶説,康泰園不僅解決老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更致力于讓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活得充實、有滋味。

  黃梅縣民政局局長朱勳平介紹,康泰園養老公寓項目總投資1.26億元,其中政府投入資金5000萬元,其余引入社會資本,引入市場機制,打造“公建民營”的養老新模式,是近年來黃梅縣推進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新嘗試。

  不僅是縣城,黃梅鄉鎮和村裏的養老機構同樣亮眼。

  在黃梅停前鎮中心福利院,大四合院式的徽派建築在綠樹掩映下,宛如一座園林。從風格古樸的大門邁入,翠綠的植物躍入眼簾。雖是初冬,小院裏卻是一幅春日景象。老人們聊天、鍛煉、遛彎,場面溫馨。環顧四周,白墻黛瓦、飛檐翹角的徽派建築,古樸典雅。院落裏,分設了食宿區、綜合休閒區、失能半失能特護區、生産經營區等,每間房都配置了電視、空調、衣櫥和衛生間等設施。

  住在這裏的47名老人都來自附近的村莊,他們有些是五保戶,有些是空巢老人,有些是失能半失能人員。

  今年80多歲的李焱紅老人,子女都在深圳打工,平時吃住在福利院。説起福利院的生活,李焱紅樂呵呵的説:這裏有人洗衣做飯,生活有了照料,兒女們都很放心。

  孤寡老人陳珍良在這裏重新開始了“有伴”的生活。“老人們在一起可以説話聊天,不孤獨了。每年生日的時候,院裏的老人們都會一起吃飯慶祝,非常熱鬧。”陳珍良説,福利院裏飯菜好,頓頓葷素搭配,營養健康。自己現在每個月可享受650多元的政策補貼,生活起居有人照顧,福利院還定期發放衣服和生活用品,這樣的養老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圖為黃梅縣停前鎮童寨村幸福院。

  與集中供養不同的是,自助養老也在黃梅鄉村成為新風尚。走進停前鎮童寨村幸福院,超過一人合抱的巨型香樟樹高大茂密,扎根在院子的中央。簇擁著大樹的三排平房,白墻紅瓦,幹凈疏朗,這裏自助供養著本村17位五保老人。

  幸福院為每戶提供一套小型住房,實行集中居住,就近就地養老,分戶生活。白天,老人們可以在這裏休息、娛樂;晚上,則回到家裏享受家庭關愛。幸福院內設日間照料中心、醫務室、棋牌室等功能設施,根據老人意願,有的集中就餐,也有的單獨起火。

  據統計,黃梅全縣已建成鄉鎮農村福利院21所,集中供養特困人員870人,另有分散供養人員4885人;建成了59所農村幸福院,入住了600多位老人,基本解決了農村部分五保老人、孤寡老人、精準扶貧對象及因災倒房戶的居住養老問題。

  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係,在黃梅逐漸完善。

  黃梅的醫療條件,近年來不斷改善,疫情之後,更是有了大幅提升。

  改擴建縣人民醫院、搬遷縣婦幼保健院、搬遷縣中醫院、升級擴建鄉鎮衛生院、建設覆蓋鄉村的標準化衛生室……從縣城到鄉村,黃梅醫療衛生全面提檔升級、脫胎換骨。

  過去,當地群眾看病多選擇前往武漢、江西九江等地醫院,隨著黃梅各級醫療機構軟硬體設施的擴容升級,當地群眾有望在家門口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同步改善的還有人居環境。

  在黃梅濱河新區,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廣闊大道漸次鋪開,縣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體育活動中心等相繼建成開放,形成一個以文體休閒為主的新地標。這裏以新縣河為中心,一河兩岸,一年四季,季季有景,正成為黃梅縣新的城市發展帶、生態景觀帶和生活休閒帶。

  初冬黃昏,漫步濱河新區幹道,整治完成的新縣河水清岸綠,道路兩旁的景觀帶賞心悅目。附近居民,或三兩成群散步休閒,或在體育場內運動健身、酣暢淋漓,或走進圖書館讀書閱覽享受靜謐時光,愜意悠哉。這是黃梅群眾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近年來,黃梅厚植民生底色,讓全民共用發展成果。盡管財政實力並不雄厚,但在養老、醫療、教育、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持續加碼”,用“硬核”行動書寫了扎實的民生答卷。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潘
載入更多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初冬時節景如畫
初冬時節景如畫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81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