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潛江小龍蝦:江漢平原上的“紅色旋風”
2019-06-13 21:34:2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龍灣鎮鄭家村村民在捕蝦。 新華網 夏國燕 攝

  新華網武漢6月13日電(夏國燕)千百年風雨、千百年洗刷,美麗的江漢平原,共和國的糧倉、荊楚兒女的家。漢江水淌過平原,抖落歲月的滄桑,留下稻米的芬芳。在江漢平原的稻花香裏,還成長了一群青色、紅色的精靈,它們就是“潛江小龍蝦”。近些年來,潛江小龍蝦風靡潛江、武漢,已有紅遍全國、走向世界之勢,江漢平原上刮起了“紅色的旋風”。這風從何處來,將去何處?初夏之際,起風之時,新華網走進江漢平原,開啟了“追風”之旅。

  農田蝶變、農業蝶變

  江漢平原沃野千裏、阡陌縱橫。潛江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降水豐富,地勢低平。

  從龍灣鎮鄭家湖村的村北田坎上放眼望去,目所能及皆是清水塘口,藍天白雲倒映在水面上。“以往,這片地是村裏最低的,逢雨必澇,基礎條件非常差。”村支部書記鄭青龍告訴新華網,“要麼種水稻要麼種棉花,一逢水澇,棉花基本無收,這片地幾乎荒廢著。”鄭青龍搖搖頭。

  鄭青龍2000年退伍返鄉,時值潛江龍蝦産業起步階段。“那時還沒看清龍蝦養殖的前景,我打過工也做過生意,輾轉幾回,最終還是回到龍蝦養殖的行當。”

  2013年,鄭家湖村成立“肩並肩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鄭青龍擔任起合作社理事長。充分認清本村田地的基礎條件後,鄭青龍帶領社員改善養殖設施,發展起“蝦稻共作”。利用稻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發展糧漁共贏、種養結合的生態高效養殖模式,鄭家村實現由以稻谷、棉花、油菜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蝦稻為主導的現代農業蝶變。

  “肩並肩合作社現有社員382戶,聯合本村262戶,輻射沱口、瞄新等周邊村120余戶,建立連片基地6500畝,以蝦稻共作、健康養殖為主,年産值達5000萬元。”鄭青龍介紹,在肩並肩合作社生産經營中,實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産資料、統一生産標準、統一生産管理、統一産品銷售,合作社基地已成為潛江市21萬畝蝦稻田園綜合體核心區之一。

  新華網到訪鄭家村的下午,已有買家約好需要一批小龍蝦。下午四點,八位村民準時到達村北頭,三下兩下穿上連體防水服,裝上一船塑膠籃子,拉著捕撈船向塘口進發,捕蝦行動有條不紊地展開。

  據了解,合作社吸納的社員裏有34戶貧困戶,合作社定期邀請農業專家為社員講授種養技術,組織貧困戶社員參觀學習,去年貧困戶社員已全部摘下了貧困的帽子。“合作社還引進了返鄉大學生社員、返鄉企業家社員參與建設,為的也是帶動周邊農戶積極發展蝦稻共作,實現本村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的願景。”鄭青龍對鄭家湖村的龍蝦養殖充滿信心。

華山公司的工人在勞作。 新華網發 劉時旋 攝

  農民變身、農村變身

  産出提升了,品質提高了,小龍蝦如何變成真金白銀?潛江探索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做強農産品的精深加工,以工業反哺農業。潛江市培育了華山、萊克等一批本土小龍蝦企業,拓展小龍蝦産業鏈的同時,進一步反向推動標準化養殖,助推農民、農業、農村持續發力。

  五月正值小龍蝦持續走高季節,位于潛江市熊口鎮的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山公司”)的生産車間也一派繁忙。

  華山公司作為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主要生産小龍蝦係列産品、魚係列産品及甲殼素係列産品。小龍蝦係列産品主要有麻辣龍蝦、清水蝦、速凍龍蝦尾等,産品不僅在國內各大城市售賣,還出口歐美國家。

  “2012年以前,華山公司的原料主要來自野生捕撈以及農戶散養蝦,沒有穩定的原材料生産線就無法保證,打造原料基地成為了華山重要的戰略規劃。”華山公司辦公室主任劉時旋介紹。

  據了解,2013年華山公司就在附近的趙垴村展開“返祖倒包”試點。華山公司通過把趙垴村農民的承包權、經營權有效分離,租賃農戶土地經營權,再進行整村流轉、科學規劃整治。華山公司出資6500萬元,建設了現代化“蝦稻共作”養殖單元260個,每個養殖單元為40畝,再反租倒包給趙垴村農戶,農戶成為二級經營主體。農戶養殖的小龍蝦由華山公司收購,並設定産品保護價,種養收入全部歸農戶所有。

  趙垴村共616戶2300余人,260戶通過“反租倒包”成為“離鄉不離土”的職業農民,沒有“反租倒包”的村民可進入華山公司務工,也有村民自主擇業或創業,成為職業工人或小老板。在華山公司的生産車間,過磅、清洗、剝蝦、蒸煮、冷卻、包裝等一道道程式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一排排身著白色、藍色消毒服的工人,在不同流水線上作業。劉時旋介紹,目前華山公司提供的崗位已超過2000個,工人的月平收入在3000至3500元左右。

  因養殖基地擴建整治,趙垴村村民整體遷入“華山綜合社區”,成為共用城鎮基礎設施的新市民。村莊搬遷後根治“散亂臟”,舊貌換新顏,今天的趙垴村成為“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的新農村。

  “蝦稻共作”:稻花香裏説豐年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下遊,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氣候及地理條件優越。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已達3000多萬畝,其中約1000萬畝適宜開展“蝦稻共作、稻漁種養”生産。截至去年底,湖北省已有蝦稻共作、稻漁種養面積589萬畝,位居全國第一,畝均産千斤稻、200斤水産品。

  潛江是“蝦稻共作”的發源地,有著“中國小龍蝦之鄉”之美譽。2018年,潛江市小龍蝦總産量達13萬噸,蝦稻綜合産值達320億元。目前,潛江市蝦稻共作面積已達75萬畝,並建成了13個萬畝高標準集中連片蝦稻共作生態種養基地。

  沒有規劃、沒有布局、沒有配套的低效益散戶養蝦時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農田、合作社共建的“統一建設,統分結合”路子。蝦稻共作火起來了,潛江這片土地,也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今年5月,湖北省已出臺“蝦稻共作、稻漁種養”産業發展規劃(2019-2022年),到明年,湖北省蝦稻共作、稻漁種養規模要發展到700萬畝,畝均增收2000元。小龍蝦讓農民嘗到了甜頭,也釋放著強勁的發展信號。

  江漢平原上這股“紅色旋風”,從稻花香裏吹來。農民從清水塘口找到了真金白銀,為脫貧致富插上了翅膀,新農民、新農業、新農村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當地鄉村振興有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龍灣鎮鄭家村收獲的小龍蝦。 新華網 夏國燕 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余淩雲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新西蘭的冬日晨霧
新西蘭的冬日晨霧
荷塘精靈
荷塘精靈
北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題展開幕
北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題展開幕
山東小麥收獲已過六成
山東小麥收獲已過六成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404112461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