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22 16:04:03
來源:新華網

茶業“第一縣”是如何煉成的——貴州湄潭鄉村産業振興調查

字體:

  新華社貴陽6月22日電(記者段羨菊 李驚亞 李凡)大量農民工到沿海打工,是西部農村地區的常見現象,然而,地處貴州山區的典型農業縣湄潭不僅外出務工現象不突出,反倒吸引不少外縣農民前來打工,不少人常年遷居于此。2020年貴州全省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約為3.1:1,湄潭約為2.3:1,是收入差距較小的縣……

  這些現象的直接根源是全縣茶産業的繁榮所致。2020年,湄潭縣在第十六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上榮登“十三五茶業發展十強縣”榜首,從而由連續5年蟬聯全國重點産茶縣第二名後躍居第一位。湄潭如何煉就茶業發展“第一縣”,對鄉村産業振興有何啟示?《經濟參考報》記者深入腹地一探究竟。

位于湄潭縣郊的茶工業博物館。記者 李驚亞 攝

  “走,到湄潭當農民去”

  6月,湄潭縣漫山遍野的青翠山嶺上,一片片整齊劃一的茶園格外顯眼。“現在已經到夏茶採摘時節,高溫高濕,茶葉長得快,主要採大葉,我們一般採取人工加小型機械採收,這要持續到8月。”湄江街道核桃壩村茶農鄧其雙説。

  早上7點,來自湄潭縣各鄉鎮的茶葉加工企業,帶著剛剛生産出來的幹茶,進入位于縣城的中國茶城尋找買家,同時到位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們。負責“貴州針·茶交易平臺”運營的何興俊説,自從2018年成立這個茶交易平臺後,100多家縣內茶葉加工企業、外地客商和本地收購企業都加入進來,解決了過去單打獨鬥和相互“打架”的問題,有了相互比較競爭,茶葉整體品質也有很大提升。

  茶産業使得湄潭鄉村呈現生機勃勃景象,鄉村的大幅標牌除了“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還有“走,到湄潭當農民去”。

  40年前,核桃壩村是與世隔絕的窮山溝,如今,全村1.2萬畝茶園一望無際、鬱鬱青青,每人平均茶園面積3.3畝,全村茶産業有4個省級龍頭企業,62家小微企業,産品出口到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家。長期居住在核桃壩採茶的外地人,有325戶、1095人。村裏不僅形成了茶葉交易一條街,還發展了鄉村民宿、農家樂,目前正在規劃建設“鄉村振興幹部學院”。由于茶産業發展,“空心村”的現象在湄潭並不明顯。

  據湄潭縣茶産業發展中心統計,目前,全縣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60萬畝,共有茶葉生産、加工、行銷企業及加工大戶781家。2020年,全縣茶葉總産量7.66萬噸,産值60.66億元,茶業綜合收入150.13億元。“2020年,湄潭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萬元,其中60%以上來自茶葉收入。”遵義市政協副主席、湄潭縣委書記魏在平説。

  茶産業造就美麗鄉村。走進湄潭縣金花村,村民的房屋五彩斑斕,站在翠芽27度景區“茶海餐廳”遠眺茶園,宛如童話世界。2015年開始,金花村統一流轉土地、規劃打造、運營管理、股份分紅,發展茶旅一體化,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曾經産業單一、農民生活貧困、環境臟亂差的金花村,已成為美麗的新農村,每年吸引重慶、四川等地遊客紛至遝來。

  “退出玉米種茶樹,誰先明白誰先富”

  湄潭茶産業的振興,首先得益于發揮比較優勢。這裏地處雲貴高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高原少見的連綿丘陵,土壤幹凈,地理氣候適合種茶。這裏種茶有歷史源流和科技優勢。地處縣郊的茶工業博物館內,原貌保存了1939年在此創辦的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的紅茶初制、精制、萎凋、名茶體驗等車間場景。1949年後,實驗茶場擴建為貴州省湄潭茶科所和貴州省國營湄潭茶場,成為全國8大重要茶葉出口基地之一。

  其次,得益于農民的首創精神。1949年到1981年,湄潭種茶曾局限于國營茶場,規模小,比較優勢並沒有轉化成富民産業,農民靠耕種微薄的田土維持生計。為打破貧困“魔咒”,1981年,核桃壩村村支書何殿倫決意“吃第一口螃蟹”。他從茶科所引進優良茶樹苗木,開發4.5畝良種茶園,試驗最終獲得成功。在他的帶動下,經過幾年努力,全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種茶園1200畝。種茶不僅帶來可觀的效益,還拉動就業,當地有農家張貼對聯寫道:一路行三載變成有錢人,跟著做四年達到萬元戶。

  核桃壩村農民種茶的成功,點燃了湄潭農民向荒山要地的希望,在全縣引發“星火燎原”之勢,開啟了40年來全縣廣為發展茶産業的起點。二十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湄潭流行一句話,荒山上“退出玉米種茶樹,誰先明白誰先富”,小小的一片綠葉子,成了百姓致富的“金葉子”。

  再次,得益于地方政府的久久為功。魏在平表示,雖然農業不像工業和礦産容易出GDP和稅收,但農業是富民産業,認準這點,湄潭發展茶葉沒有“雜音”。1997年,全縣茶葉是3萬多畝,之後四任縣級領導一屆接著一屆幹,克服困難籌集財力,對每畝茶葉種植的補貼由60元、120元到400元不斷提高。從2007年到2012年,盡管當時縣財政預算收入不到1億元,但縣財政每年拿出800萬元投入茶産業。“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優勢在茶、成敗在茶”始終統領著全縣産業發展的思路。湄潭是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的發源地之一,對促進茶産業發展起保障作用,同時資金上也得到中央、省財政對茶葉重點縣的支援。

  除了給老百姓免費提供優質茶苗,多年來該縣堅持派出技術人員至各鎮(街)開展茶園管護、病蟲害防治,積極策劃“縣長為地標代言”“521縣長請您喝春茶”等帶貨活動,在茶企開設直播間,培養網紅,積極推動茶葉出口。

  制約産業發展的“短板”待化解

  “湄潭帶給我們的啟示是,鄉村振興必須走‘活業—活人—活村’的道路。”長期跟蹤研究湄潭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説,過去認為鄉村要振興必須走工業化道路,但湄潭實踐充分證明,農業産業化也可殊途同歸。

  “綠色高效園區、生態文明茶城、美麗鄉村典范、休閒養生勝地”。依此規劃定位,湄潭正在依托茶産業發展縣域經濟,力爭解決瓶頸、短板,使茶産業的振興再上新臺階:

  一是茶園的整體管理水準有待提高。由于一些茶園處于散管狀態,湄潭縣正在引入專業的茶園管理公司,進行有償標準化管理,大規模推廣茶園生態健康管理技術,全面統一茶葉專用肥、有機肥,全面實現茶園清潔化、生態化,解決農技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

  二是品牌建設任重道遠。湄潭雖然擁有湄潭翠芽、遵義紅等在全國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但距離西湖龍井、碧螺春等品牌的知名度仍有差距,而且茶葉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程度不高,生態優勢和品質優勢未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部分茶産業仍處于“一流品質、二流包裝、三流價格”的境地,不少産品靠貼牌入市。湄潭縣茶産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認為,企業生存是第一位,品牌培育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湄潭茶葉的品牌建設潛力亟待挖掘。

  三是品質安全監控不容忽視。湄潭正在大力推廣歐標茶園建設,憑此茶葉價格可以上漲20%。受制于品質安全監控和檢測手段不完善,一些茶農品質安全觀念較弱等因素,品質監管任務仍艱巨。記者了解到,一些重點發展茶産業的村莊,正千方百計增強茶農的品質安全意識,如核桃壩村今春組織了100人的防控隊員嚴密監控。湄潭縣政府也出臺政策,對在茶園中違規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劑的茶農進行處罰,推動砍除有毒有害茶園,定期開展農業投入品監管和農資源頭整治工作。 

【糾錯】 【責任編輯:謝素香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58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