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3/ 02 09:53:29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農業有“幹頭” 農村有“看頭” 農民有“奔頭”

字體:

農業有“幹頭” 農村有“看頭” 農民有“奔頭”

——貴州各地推進農業現代化見聞

  雨水時節,乍暖還寒。

  “突、突、突”的轟鳴聲喚醒了威寧自治縣雙龍鎮高山村的土地。在海拔2200米至2600米的蔬菜基地,微潤的泥土在大型旋耕機井然有序的輪番作業下不停翻飛,為即將到來的新一輪蔬菜種植做足準備。

  村民盧明全是貴陽農投集團雙龍園區技術負責人,每天都在基地查看進度,“旋耕機能使田土充分細碎、地面平坦、土肥摻和均勻,比起傳統的牛耕人挖,效率不知翻了多少倍,這是村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讓村民們想不到的事不止這一件。2020年初,貴陽農投集團帶著挖機、旋耕機等大型機械進駐雙龍鎮,將1.1萬畝適宜土地集中流轉,打造了萬畝高山冷涼蔬菜基地。隨著旋耕起壟、覆膜、移栽、無人機施肥等機械化、智能化技術的推廣,基地生産的優質蔬菜通過訂單、批發、零售等方式賣到了省內外市場,3000多名村民靠著務工和土地流轉增加了收入。

  不僅威寧自治縣的蔬菜産業朝著農業現代化快速前進,獨山縣的茶葉也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迎來又一個春天。

  2月19日,獨山縣影山鎮翁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農資農技服務部開業,村民三五成群,或忙著購買農資,或圍著技術員討教種茶和茶園管護技術,現場十分熱鬧。

  “我家種了50多畝茶葉,每年肥料等農資的採購量都很大,現在不僅在家門口就能買到,還能隨時向駐點技術人員請教,提升種茶、制茶技術不是難事了。”茶農龍再歡説。

  翁臺村是獨山縣的茶葉專業村,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1.3萬余畝,茶葉收入佔每人平均總收入的73%左右。翁臺村結合自身産業發展特點和當地群眾需求,推動“村社合一”實體化運營,在開辦超市後,又領辦了農資農技服務部。

  “村民在享受便利與技術支援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在超市、服務部務工,參與分紅等多種方式實現增收。”翁臺村黨總支書記吳祖源説,將探索多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吸納更多村民參與到村級經濟合作社發展中來,帶領大家持續增收。

  倉廩實而民心安,農業強則百業興。我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開鄉村振興。隨著農機裝備水準的不斷提升,種植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産銷對接的精準發力,利益聯結機制的持續完善,全省各地在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摒棄傳統的種植發展模式,思南縣三道水鄉的紅薯成就了大産業。

  結合當地實際,深入市場調研,三道水鄉引進貴州佳裏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選擇在群眾熟悉的紅薯産業上做文章。如今,坐落在該鄉周寨村的公司形成了紅薯選育、種植,淀粉加工,粉絲生産、銷售等全産業鏈。2020年,公司與10多個縣內鄉鎮及外縣種植戶簽訂種植合同,統一按照公司要求進行高箱起壟,標準化、科學化膜下移栽,種植面積達4萬余畝。

  紅薯還是紅薯,周寨村卻變了模樣。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的産業扶貧模式,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帶領群眾抱團發展、穩定增收。“種的還是紅薯,但走了現代化的路子,轉變了思路,把過去喂豬的紅薯變成産品、商品,收入翻了幾番。”嘗到甜頭的村民楊倫琴説。

  插上電商翅膀,精挑細選的安順蔬菜也走進了千家萬戶。

  中璟壹號貴州農産品加工扶貧産業園是安順市第一家凈菜加工企業,打造了線上生鮮平臺。客戶通過小程式“四省凈菜”下單購買,第二天不同品種的新鮮凈菜就會從加工廠送到客戶手中。線上平臺每天銷量達5000余單、100噸左右,産值30萬元。

  “在整個凈菜加工配送鏈條中,涉及到蔬菜種植、手工加工、冷鏈物流等多個環節,一方面可以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勞動力就業增收。”中璟壹號副總經理張婷婷告訴記者。

  從單一種植到抱團發展、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周寨村的轉型和安順的凈菜線上配送正是我省全面推進農業産業現代化的生動縮影。通過全面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貴州因地制宜,打造農戶家庭經營、企業組織合作、市場需求導向的鄉村産業融合新模式,促進農産品精深加工,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隨著産銷渠道的暢通以及“三變”等係列改革的推進,農民本地務工機會增加,一大批新型農民應運而生,收入節節攀升。

  紅花崗區金鼎山鎮銀江壩區村民陳顯琴將自家的6畝土地,以每年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給壩區經營主體之一——遵義新綠興果蔬專業合作社後,曾在外務工、有一定種植經驗的她又到合作社務工,種植蔬菜。

  “在蔬菜基地,我也算是有技術的産業‘工人’了。”提及自己的新身份,陳顯琴笑容滿面。讓她滿意的不僅是每月4000多元的工資收入,更重要的是能照顧到家裏老小、能學到先進的種植技術。

  一頭連著菜地,一頭連著市場。500畝銀江壩區通過村級股份經濟合作聯社、遵義新綠興果蔬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3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搭建起穩固的銷售渠道,蔬菜供不應求,100余名村民和陳顯琴一樣,把土地流轉後,成為有技術、拿工資的新型農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農業有“幹頭”,農村有“看頭”,農民有“奔頭”。我省正以乘風破浪的態勢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係,提升農業科技含金量,在推動農業産業融合發展上做足文章,著力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記者 錢誠 周陽 莫宇 姜雨熙 潘佳本) 

【糾錯】 【責任編輯:欒小琳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15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