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戈壁披綠又生金
2020-08-13 09:25:22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蘭州8月12日電 題:戈壁披綠又生金

    新華社記者周圓、李傑、杜哲宇

    祁連山腳,戈壁灘上,藍天與遠山之間一抹翠綠映入眼簾:綠柳掩來路,果子滿枝頭,一排排由沙棗樹、松樹、側柏組成的生態林直面戈壁。

    這裏是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下四壩村村民徐文國的林場。“種上林子,擋住風沙,日子才能過好。”他説。

    徐文國在地裏勞作(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金昌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這裏曾經風沙肆虐,土地荒漠化嚴重。1994年,金昌市第一次荒漠化普查結果顯示,全市沙區總面積695.77萬畝,佔當時行政區劃面積的48%,風沙線長達237公里。

    徐文國記得,地裏苗子剛發芽,一陣風沙便卷走了一年的希望。最後,他只能和村民一道,丟下莊稼地,進城謀生活。

    上世紀90年代末,金昌市植樹種綠鬥風沙,為村民免費提供樹苗和技術支援,並給予一定的補貼。

    徐文國走在林間小道上,兩旁的樹都是他15年前栽的(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被風沙欺負這麼多年,有了政策支援,就要把它治一治。”徐文國在外務工多年,時常還會想起村裏風沙漫天的場景。他明白,只有擋住了風沙,家鄉發展才有希望。

    在亂石灘上種樹,談何容易。可是,困難大,徐文國的決心更大。他用鐵鎬一點一點刨出樹坑,一天下來,手上的老繭被磨破,晚上吃飯拿筷子都難。

    “要做一個有技術的農民。”徐文國為了種樹,成了當地農技中心的“常客”。漸漸地,他成了村裏的種樹高手,樹苗存活率能達八成。

    徐文國和妻子在自家的菜園裏採摘蔬菜(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幾年下來,荒涼的戈壁灘上,出現了星星點點的綠色。

    一排排樹木構築起一道道防風固沙“墻”。“墻”後,徐文國再次耕種起那幾十畝莊稼地。

    “擋住了風沙,莊稼自然就好種了。”他説。

    這幾年,金昌市將防沙治沙與産業富民相結合,徐文國又辦起了家庭林場。

    徐文國的家庭林場(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在家庭林場裏,徐文國種了杏樹、李樹等經濟林木,既防風固沙,又有經濟效益。同時,他還舍飼養殖牛羊200多頭(只),飼料則主要取自林間套種的牧草。

    治沙又致富,老百姓種樹的熱情被調動起來,紛紛參與到“植綠”接力中。金昌市林草局副局長張珙説,從1994年至今,金昌市共完成治沙造林235.42萬畝。全市涌現出一批造林大戶、家庭林場、農民合作社等林業經營主體,酸棗、肉蓯蓉、大接杏等沙産業也初具規模。

    徐文國在檢查紅柳苗的生長情況,這株紅柳苗是他今年剛栽下的(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一片綠海,就是一本致富經。現在,徐文國靠著林場每年能收入近20萬元。他感慨説,綠能生金,綠就是金。(完)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生元
載入更多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056112636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