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百年餅印技藝 傳承五代匠心
2019-09-12 10:06:2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廣州9月12日電(陳雪瑩 崔淩雲)八月十五月兒圓,齊享月餅聚團圓。在賞月吃餅之時,你可曾留意過月餅上的花紋?月餅上的圖案是由模具壓出,廣州人稱模具為“餅印”。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廣州餅印技藝”廣州市代表性傳承人余兆基表示,餅印是祖輩累積五代的心血,希望自己能盡最大努力傳承這門百年技藝。

  在余同號餅印木器工藝店裏,余兆基正在專心雕刻餅印。新華網 林曉蕾 攝

  小餅印 大匠心

  “嫦娥奔月”“寶鴨穿蓮”……走進廣州市大新路447號的余同號餅印木器工藝店,琳瑯滿目的餅印映入眼簾。“余同號”餅印鋪創立于1865年,至今已經有百余年歷史。在“余同號”三字招牌下的小桌子前,第五代傳人余兆基正專注于餅印制作。

  “手藝人重要的是坐得住、有耐心。”余兆基介紹,餅印的制作需要經歷十多道工序,從根據客人要求“畫樣”,到“鑿牙”“鏟底”“摻牙”“起腳”“雕花”“雕字”“開氣孔”“修邊”“打磨”“開孔”,最後蓋店鋪章,一個餅印才算完成。

  手工造 滿情懷

  余兆基15歲時,就跟隨爺爺學習餅印技藝,不知不覺入行四十余年。然而,隨著模具生産進入機器化時代,手工餅印實用意義大不如前。余兆基也想過放棄,但“當時廣州只剩下余同號,我不做,這門手藝就消失了。”

  “機器做出來的東西是死的,人做出來的東西是活的。”余兆基表示,手制餅印是有感情的。如今,店鋪以海外市場為主,餅印裏不僅有華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情懷,更有幾代人對祖國的思念,這也是他堅持的理由。

  老工具 五代傳

  “我不希望餅印技藝在我這一代消失。”余兆基拿出珍藏的祖傳雕刻工具、餅印圖樣以及餅印,分享著這些“文物”的歷史記憶。

  “福祿壽三星”是從余兆基的高祖父流傳下來的餅印,經歷時間的洗滌,早已經留下歲月的痕跡。為了更好地保存這個圖樣,他只能復刻一個版本。面對行業提出購買這些祖傳的工具,余兆基都婉言謝絕。

  祖傳“福祿壽三星”餅印(右)與余兆基復刻的版本(左)。新華網 林曉蕾 攝

  新活力 需傳承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體現。2018年,“廣州餅印制作技藝”成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然而,餅印技藝成才慢,真正掌握最少需要十年。如何傳承和創新手工餅印技藝?

  余兆基表示,手藝人要創新餅印圖案,制作出符合年輕人興趣的卡通餅印;店鋪要多樣化發展,開發出相框、筷子、梳子等周邊産品;“非遺”傳承人要走進學校和培訓機構,通過開設體驗班的形式讓年輕人認識、喜歡上手工餅印手藝。

  “以前只有余家的人才能學,現在我盡可能地開設體驗班,讓更多年輕人走近‘廣州餅印技藝’。”余兆基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孫倩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首都交警鐵騎隊亮相
首都交警鐵騎隊亮相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舉行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舉行
白露到 曬核桃
白露到 曬核桃
初秋那拉提
初秋那拉提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42112498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