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守護中華農耕文明 留住農業文明根與魂
2017-03-22 08:17:14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福建尤溪聯合鄉雲山村村民在梯田勞作。新華社發

  【農業文化遺産:古老農耕文明的活態傳承】

  煙花三月,在浙南群山深處的青田縣龍現村,又到繁衍、培育“祖傳”田魚魚苗的時候了。芒種過後,已經培育好的魚苗將會被放進已經插好秧的稻田裏,逐漸長大的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等功能,魚、稻、梯田、空氣等形成一個可以自身維持正向迴圈的生態係統。

  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稻魚共生,這就是著名的青田稻魚共生係統,是我國第一個、世界第一批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保護試點。自此,我國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工作進入快車道,並日益受到世界關注。截至目前,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清單上已有62個項目在列,其中的11項更是被列入世界級農業文化遺産名單,數量居世界各國之首。

  在漫漫上萬年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樸素而深厚的農耕文化,這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先民農耕智慧的結晶,農業文化遺産和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銅器、綿延的長城,漢之賦、唐之詩等等一起,共同勾勒出中華文明的精神畫符,構成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絢爛的文明景觀。它們不僅保存著文明的根脈,更蘊藏著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

  稻田養魚、桑基魚塘、農林復合……在這些代代傳承的農業生産技術中,我們並不難窺探到古人“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哲學思想,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學思想和方法,對我們今天竭力發展的綠色農業、聚焦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可持續性等問題不無啟發。此外,作為一個復合型農業生産係統,在一地特殊的生産技藝和生物資源的發展和沉淀中,也總會嵌套産生特定的民俗文化和生態景觀,比如“魚燈舞”“常新飯”之于浙江青田稻田養魚,哈尼四季生産調、哈尼樂舞之于雲南哈尼梯田種植。就是在這些儀式的延續中,傳統農耕文化得以綿延不絕,並持續釋放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注滿了水的稻田像一面明晃晃的鏡子,鏡子之上稻田蔥郁,鏡子之下田魚嬉戲。去年6月,筆者在青田龍現村看到的這一場景,永遠定格在腦海中。作為一個綜合載體,農業文化遺産既“活態”承載著農業文化,也承載著我們的美麗鄉愁。江蘇興化的水鄉垛田、“田中有寨、寨中有田”的尤溪梯田、漫山遍野紅棗飄香的“千年棗園”泥溝村……在這些醇厚的“泥土味”裏,現代人感受著樸素的溫暖,撫慰著內心深處的文化情懷。

  十多年來,在政府的主導下,我國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的頂層設計不斷得到完善,全國性農業文化遺産普查的鋪陳和“申遺”的開展,也大大激發了各級各地對當地農業文化遺産的重視及保護,一批珍貴的歷史饋贈得以幸存,以“活著”的方式繼續向後人講述歷史的故事。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在不少地方,由于觀念與認識不到位、條件與資源不具備等多種因素,不少農業文化遺産遭到漠視和破壞,有的甚至瀕臨湮沒,或將成為歷史的絕唱。

  俄羅斯作家果戈裏説,建築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説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説話。這句話對于農業文化遺産,同樣適用。保護我們的歷史瑰寶,別讓農業文化遺産在歷史中“失聲”,政府是當仁不讓的主力。如何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黑暗中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業文化遺産特點及我國現實情況的路徑,是擺在政府及一些智庫面前的難題。尤其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元素的滲透,農業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也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衝擊。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相較于農業文化遺産的重要性,社會上還遠未形成較高的關注度和保護大氣候。要實現不少專家所言的包括社區參與、企業推動、科技支撐和社會聯動在內的“多方參與機制”,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讓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活”,這是我國上一個文化遺産日的主題。對于本就是“活態”的農業文化遺産來説,“活化”更是傳承和保護中的第一關鍵詞。傳承,並不只是要照搬舊規,維持樣板不變,保護也不是“冷凍式儲存”式的絕對保護。某種程度上,僵化“冷凍”與破壞性開發同樣隱患重重,都將導致文化走向消亡。唯有讓鮮活的農業文化遺産在現代化的農業中找到合適的位置,與現代生活融合交織,傳承這些農業文明范例才真正有意義。

  守護農耕文明,地方政府有必要將農業文化遺産置于地方的整個發展規劃中來審視,將這項重要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與當地的三農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等統籌部署,促使農業係統在新的條件下自我發展,在農民收入的不斷攀爬中進一步夯實傳統農業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文化自信。留住各地特色農業文明世代傳承的主體,才能留住傳統農業技術,也才有可能留得住農業文明的根與魂。

  文化和科技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為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從簡單的維護、傳統的旅遊開發的1.0階段,盡早升級到2.0甚至3.0階段,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治理智慧與水準。但文化的修復與傳承作為一個良心活,又要擯棄急功近利的短視心態,多一點敬畏與耐心。保護與活化,守正與出新,這樣的平衡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對最優解的探索腳步一刻都不應停止。農業文化遺産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每個個體都不應置身事外。(作者:王丹)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楠
新聞評論
    大國顏面丨國賓護衛隊“鐵騎天團”來襲!
    大國顏面丨國賓護衛隊“鐵騎天團”來襲!
    旱災導致患嚴重急性營養不良的索馬利兒童大幅增加
    旱災導致患嚴重急性營養不良的索馬利兒童大幅增加
    探訪摩蘇爾西城交戰前線
    探訪摩蘇爾西城交戰前線
    南京:鐘山雨花茶春茶開炒
    南京:鐘山雨花茶春茶開炒
    01016006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066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