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電影《音樂家》獲好評:愛國主義融入溫暖人性
2019-06-23 08:25:0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記者白瀛、高蕾)日前在京召開的研討會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首部合拍故事片《音樂家》獲得好評。專家表示,影片將愛國主義融入人性更柔軟的部分,為中國價值國際化表達進行了一次有益探索。

  電影《音樂家》講述音樂家冼星海于二戰期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殘酷環境下得到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救助的故事,由西爾扎提·亞合甫執導,胡軍、袁泉、阿魯讚·加佐別可娃、艾爾提內·娜葛拜克等主演。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表示,在阿拉木圖,有一條以冼星海命名的街道,與之並行的為拜卡達莫夫街,這兩條街道在阿拉木圖已經大約有20年了,但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電影《音樂家》把這段歷史展現給大眾,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

  2017年6月8日,中哈兩國在阿斯塔納簽署了合作拍攝電影協議,《音樂家》成為該協議的啟動項目,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在人文領域的重點合作項目。該片是2019年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5月17日起在全國公映。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但音樂家都有自己的祖國。”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引用冼星海的名言説,影片《音樂家》將愛國主義融入人性中更柔軟的部分,把個體、家庭和國家這三者疊合到一起,從而規避了某些影視作品過強的排他性愛國主義,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有益嘗試。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所長丁亞平表示,影片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影片中有真實的故事,更包含主觀性、傾向性思想的融入,帶給觀影者人性的溫暖。這是這部電影的力量所在。”丁亞平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比利時上演夏至音樂節
比利時上演夏至音樂節
古榕樹下憶紅軍
古榕樹下憶紅軍
中巴建交30周年文藝晚會在巴林舉行
中巴建交30周年文藝晚會在巴林舉行
應急管理部:金河火場外線明火已全部撲滅
應急管理部:金河火場外線明火已全部撲滅

01016014000000000000000001110179112465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