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大學生就業難需破解“有業不就”
2020-08-04 08:40:35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大學生就業難中存在“有業不就”現象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用人單位招聘帶來衝擊,也打亂了畢業生求職和就業的節奏。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模式,從包分配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實現就業需要市場需求方和畢業生供給方兩方的努力。疫情之下,政府、社會、高校都採取了各種措施,千方百計確保這一屆畢業生能夠順利畢業、盡早就業。以教育部24356平臺為例,在建立以來的5個月時間裏,提供崗位資訊1300萬多條。各高校也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和渠道,努力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為874萬人,其中一部分學生繼續升學不進入職場,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去年秋季招聘中已經落實工作。單從數字上看,2020屆高校畢業生面對的崗位需求還是可以保障的,可以説絕大部分畢業生並不缺少就業機會。然而現實中還是有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時仍未落實就業,處于待就業狀態。由此,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除了繼續擴大崗位供給,給予學生更多崗位選擇之外,還需要特別關注“有業不就”的問題,探究産生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就業難”。

  我們在具體工作中發現,這部分學生一類是有就業意願,但總覺得眼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不願意貿然把自己“簽”出去,他們往往被一些觀念束縛,比如“第一份工作找不好,後面要轉行或者跳槽就很難了”“職業起點很重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如果要進一步追問他覺得什麼是適合的工作,很多人可能回答不上,或者過分關注崗位本身的條件而忽略自身是否具備與之匹配的能力,甚至連崗位需要具備的能力素養要求都不甚清楚。另一類是無就業意願,準備來年繼續考研或者出國深造。這類學生除了少數希望通過深造為未來從事學術科研打下基礎,大部分是希望通過提升學歷或者是換到熱門專業來提升未來就業時的競爭力。

  破解“有業不就”需加強大學生生涯發展指導

  無論有無就業意願,破解“有業不就”的關鍵是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指導。首先是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正確認識第一份工作的意義,摒棄對就業和個人發展的不合理觀念。筆者認為,第一份工作應該是畢業生踏入社會後的另一所大學,教會畢業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也讓他們有機會體驗嘗試,學習獨立思考,逐漸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職業方向。先就業再擇業,適合自己的工作不是“想”出來的,而是經過實踐和思考後“悟”出來的。

  其次是引導學生樹立持續規劃和終身學習的理念。當今時代知識和技能的迭代速度大大加快,行業和職業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過去那種一輩子從事一份工作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少。未來的職業形態是越來越多的打破邊界,具有更多的流動性、開放性和多元化。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為個人的職業發展創造新的機會和可能,也隨時對我們提出新的要求。單靠學歷教育儲備應對未來變化需要的知識技能是不夠的,個人需要通過持續學習、終身學習,不斷重構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以適應多變的工作要求和把握全新的職業機會。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能夠觀察到,雇主在招聘時更加關注求職者的基本素質和可培訓能力,對專業對口的要求正在弱化。生涯發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有意識、也有能力從職業發展趨勢和個人長期發展的維度上,去思考和決策畢業後是工作還是升學,升學是為了什麼,工作又能夠積累什麼。

  再次是引導學生關注“軟技能”的培養和提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已經順利就業的畢業生的工作對社交能力的要求是最高的,其次是感知和操作能力。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多年雇主調查的結果也表明,除了專業知識,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學習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軟性技能和素質非常看重。這些軟技能往往比專業知識具備更強的可遷移性,是未來任何時代、從事任何行業和職業都適用的。當前高校的學科教育主要是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有必要通過加強學生生涯發展教育,比如開展職業規劃課程、職業素養提升活動、實習實踐等,為學生提供軟性技能培養和提升的資源、平臺和機會。

  “互聯網+”時代需要引導大學生更新求職理念

  此次疫情波及行業廣泛、影響持久,但一些行業卻逆勢上行,在危機中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比如互聯網相關行業,並且客觀上推動不少傳統行業依托互聯網平臺形成新的發展業態。可以説,未來行業發展的“互聯網+”的趨勢更加顯現。

  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是否會替代人的工作角色,一度有很多的討論。目前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人機協同”將成為未來新的工作模式。人的工作角色可能更多轉向後臺的管理、監督、評估、交流等內容,人的崗位價值更應該突出創造性和創新性,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機器創造更多的價值。人可以不再固定在某個特定的工作崗位上,工作的流動性得以增加,因此傳統職業觀念中看重“工作穩定”的價值主張需要改變,應該樹立適應變化、擁抱變化、利用變化的職業理念。傳統的在求職時關注“專業對口”的理念也需要改變,大學生不能僅僅尋找與自己現在的專業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更應該在大學期間和踏入職場後主動培養與自己期待工作相匹配的知識和能力。可以預見,在未來職場中,人更多是要學會如何思考自己的崗位價值、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而這些正是生涯發展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和內容。

  因此,無論是短期內破解大學生“有業不就”問題,還是長期看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理念,進而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品質的就業,加強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都勢在必行。(作者:呂 媛,係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

【糾錯】 責任編輯: 郭亞麗
載入更多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0101601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734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