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退”出一片綠水青山 ——寫在重慶實施退耕還林20周年之際
2019-08-21 09:17:54 來源: 重慶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前些日子,李子豐收的時節,巫山曲尺鄉柑園村村民李先進和老婆一邊要照顧手腳殘疾的親人,一邊要打理10畝脆李,雖然累,但他們很開心——今年,他家的1萬公斤李子,不到半月就被搶購一空,售價10多元一公斤,收入10萬余元。

    “説起脆李這個‘搖錢樹’,要從當地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説起。”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説,重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年來,退耕還林工程覆蓋的地方,在優化農村産業結構、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重慶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撐。

    興生態,繪就綠水青山畫卷

    重慶不僅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同時也肩負著保護長江母親河,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重任。

    “從2000年開始,重慶累計實施退耕還林2388.5萬畝,為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發揮了支撐作用。”該負責人介紹,重慶實施退耕還林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0年開始實施,到2014年,全市共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工程任務1923.5萬畝。

    第二階段是退耕還林專項工程,從2008年啟動實施,到2015年,共完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業項目任務1038.9萬畝。

    第三階段是2014年至2019年,國家共下達重慶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571萬畝,重慶結合實際,將任務分解到了31個區縣,截至2019年6月30日,已完成造林520.9萬畝。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持續推進,重慶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截至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8.3%,較工程啟動前增長了25.2個百分點。不管是沿江,還是丘陵山區,“綠水青山又回來了”成了群眾最真實的感受。

    同時,根據相關監測,截至2017年,重慶通過營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1.67萬平方公里,涵養水源總量超過45億立方米/年,固碳總量超過275萬噸/年,實現生態效益服務價值達1206億元。

    促發展,大批生態特色産業興起

    20年來,重慶堅持“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的路子,將退耕還林産業的發展,作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抓手。

    “很多通過退耕還林發展的産業,都成為了當地農戶增收的支柱産業。”該負責人説,為了保障産業的發展,在經營模式上,重慶鼓勵各地通過成立龍頭企業或者依托業主的形式,開展有關生産技術指導、收購、加工和銷售等工作;在資金投入上,主要以企業投入為主,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管理模式,區縣通過相關産業項目、財政補助等形式為輔推動企業、産業發展;在保障措施上,主要依靠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後續産業政策,各區縣出臺配套辦法,對退耕還林特色産業給予扶持。

    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推動了退耕還林産業的大發展。城口的退耕還林工程對全縣適宜發展核桃産業的區域全覆蓋,新建以核桃、板栗為主的幹果林總規模達20余萬畝;建成幹果産業核心園區5個、示范園區20個,優質良種採穗圃、良種苗木基地、優質種苗繁育基地、旅遊休閒觀光園、豐産高效示范園近40個,核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個;建成高觀鎮、厚坪鄉、治平鄉、修齊鎮、明中鄉5個鄉鎮為核心,集技術研發、標準化管理、高産(豐産)一體的核桃産業園。

    榮昌區大力發展麻竹基地,現已形成麻竹種植面積2.5萬畝的規模,帶動發展了竹筍、竹葉、竹材加工、林下養殖、竹苗銷售等企業10家,使近8000戶竹農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2018年,該區實現銷售竹筍7500噸、竹材22000噸、竹葉800噸,直接産品銷售總收入近2000萬元。

    江津區還形成了育苗、初加工、深加工、銷售等完整的産業鏈條。如江津區先鋒鎮共有17家花椒加工企業,60%都有自己的烘烤箱,用于加工幹花椒。目前,江津花椒種植規模超過50萬畝。

    20年來,重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培育了一批特色林業區縣,建立了林果等産業基地1000萬畝,除城口核桃、榮昌筍竹、江津花椒外,萬州檸檬、巫山脆李、忠縣柑橘、奉節臍橙、黔江蠶桑、秀山金銀花、酉陽油茶等也成為重慶退耕還林産業發展的代表,成為當地特色支柱産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長點。

    惠民生,群眾受益笑開顏

    民生與産業發展永遠是相輔相成的。退耕還林成果能有多大效果,百姓生計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決,一直是重慶實施生態扶貧的著力點所在。

    重慶市山區范圍大、面積廣,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在“山”,潛力在“山”。持續不斷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成為了重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和産業發展項目之一,成為了政府精準扶貧與項目區林農脫貧致富的堅實依靠。

    47歲的忠縣友誼村村民羅文軍曾是廣東制模廠的一名技術員,近幾年,村裏各方面軟硬體完善,發現商機的他回村承包了980畝果園,並在果園內建農家樂搞鄉村旅遊,2018年,他的果園純收入達170萬元。不僅是羅文軍,目前,柑橘已經成為忠縣的支柱産業之一,惠及了28個鄉鎮25萬果農。

    在彭水縣長生鎮,當地實施退耕還林5000畝,建成了核桃、油茶、梨子和脆紅李四個萬畝示范基地,涉及貧困戶370余戶。僅造林的勞務務工費用一項,就為項目區域農戶增收100萬余元。大量栽種的經果林,成為了長生鎮貧困戶未來增收致富的重要門路。

    一串串數據,展現的是重慶退耕還林實實在在的“民生成績單”。截至2018年,重慶向退耕農戶累計發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19億元,戶均8200元,每人平均2400元。

    同時,全市依托退耕還林建起的特色産業基地實現收入65億多元,鄉村旅遊實現收入23億多元,林下種植養殖業實現收入18億多元。2018年,重慶還轉移退耕農戶富余勞動力280萬人,外出務工勞務收入達440億元。

+1
【糾錯】 責任編輯: 江茜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天空之眼瞰昆明
天空之眼瞰昆明
緊急迫降
緊急迫降
巴黎:夏夜蒙馬特
巴黎:夏夜蒙馬特
古村新韻
古村新韻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9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