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評上評】政務號玩“諧音梗”,好聽更要好用
2020-07-02 16:48:2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不比做屋,只比讀書”,好鄉風也是生産力

升級服務,讓政務號“好上加好”

長效管理電動車要有法可依

涼茶不是藥,別過分追求“療效”

……

  新聞速遞:據媒體報道,湖北省松滋市姜家嶺村,村民們“不比做屋,只比讀書”。全村僅282戶1058人,這些年考出了11個博士、32個碩士、108個本科生,被稱為“荊州博士第一村”。

  光明日報:“不比做屋,只比讀書”,這種“比”與一些地方的“比”大不相同。姜家嶺比的不是物質擁有的多寡,而是一種“晴耕雨讀”的精氣神。姜家嶺“20年來沒有一個學生輟學”“現在全村沒有一個貧困戶,還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生態村、文明村”。這説明,讀書不僅不會讀窮一家子,反而可以讀富全村人。這也説明,好鄉風不是虛的,它與家風、學風、世風緊密相連,往往能決定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地方的前程。好鄉風的形成有的與歷史積淀有關,但最根本的還在于後天培育。移風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潤物無聲中最見精神。“荊州博士第一村”讓人感動之處在于,它賡續了“晴耕雨讀”的傳統,並且把它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荊州博士第一村”的啟示意義在于,好鄉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只要把準方向、悉心培育、孜孜不倦,它就可能于潛移默化中立起來,繼而生發出源源不斷的生産力。

  新聞速遞:據媒體報道,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曬出自己所在地區的政府辦事平臺的“大名”,引發網友紛紛跟帖。比如,湖南的政府服務號叫“新湘事成”,廣東叫“粵省事”,安徽叫“皖事通”,江西叫“贛服通”,廣西叫“壯掌櫃”……這其中,最多的是“辦”係列,浙江叫“浙裏辦”,河北叫“冀時辦”,湖北叫“鄂匯辦”,上海叫“隨申辦”,重慶叫“渝快辦”,天津叫“津心辦”,鄭州有“鄭好辦”,貴陽有“貴人服務”,開封有“汴捷辦”,深圳有“深i您”。

  新京報:這些政務號名字玩起“諧音梗”,在輿論場收獲了很正向的反饋。如貴陽市“貴人服務”、吉林省“吉事辦”,都有著良好寓意,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讓人耳目一新。這種創意值得肯定,也體現了對服務對象的尊重。還有些政務號名字,既融入了當地簡稱,也體現了公共服務應有的宗旨,這些“諧音梗”,不光聽起來順耳,也內含了這些政務機構對自我服務品質的要求。“脫俗”的名稱,讓人看到各地政府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體現出的誠意。重視用戶思維,適應互聯網傳播規律,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使用政府辦事平臺,才能讓政府辦事平臺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服務于民。政務號需要“好上加好”,通過為民眾提供優質服務,加強對政府辦事平臺的管理與維護,不斷升級便民服務理念,繼而更好地引領數字政務發展,推進公共服務提質增效,那樣“諧音梗”才不會只是花架子,政務號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新聞速遞:7月1日起,《浙江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此前,杭州交警對闖紅燈、停車越線、逆向行駛、騎快車道、未戴安全頭盔等重點交通違法行為進行過嚴查。但從當天調查來看,情況不容樂觀,截至上午9點,交警查處各類重點違法行為756起;查扣無牌63起,假牌車輛26輛,宣教訓誡480人。

  錢江晚報:在這些違法行為中,電動車走快車道、不按規定騎車帶人和路口越線停車等交通違法行為較為普遍。雖然有前期的嚴查和宣傳,但有些電動車的騎行者安全意識仍然不足。在習慣和僥倖心理的作祟下,要改變這種違規行為,任重道遠。一直以來,因為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和指導,電動車違規行為屢禁不止,不僅擾亂了交通秩序,也極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因此,《條例》的實施,具有很大的意義。一方面,它意味著,電動車的管理進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執法者有了清晰的執法依據,這將極大地提高執法的效率,也將有利于更長久、更規范地對電動車進行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民眾了解哪些行為屬于違法違規行為,便于在日常生活中對照自己的行為,養成文明出行的習慣。

  新聞速遞:今年以來,由于疫情原因,一些群眾選擇飲用涼茶來增強抵抗力,而部分不法商戶為了牟利,在涼茶裏非法添加不明成分的西藥。廣東番禺警方獲悉後,立即成立專案組展開偵查。辦案民警在番禺區范圍內的涼茶鋪隨機取樣40份,送相關部門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送檢40份樣品中,有15份樣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藥“對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馬來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法規定。

  羊城晚報:原以為喝的是茶,卻不想吃的是藥。這不僅僅是消費欺詐,簡直就是濫用藥物,拿顧客生命健康開玩笑了。作為歷史悠久、極具地域特色的中草藥植物性飲料,涼茶擁躉甚眾、銷量巨大,商家在暗中“投藥”的危險舉動難免貽害無窮。此類做法,不僅冒犯了傳統文化,更構成了對消費者的直接傷害。涼茶裏加西藥,無疑是為了增加療效。在當地的飲食養生文化中,涼茶普遍被認為可以“敗火”。認為“涼茶敗火”,本質上約等于是相信“涼茶治病”,這作為一種文化信仰無可厚非,可是被商家拿來投機漁利就是另一回事了。茶終究不是藥,那些“茶到病除”的涼茶,本身就是違反常理、十分可疑的。在涼茶裏添加鎮痛、鎮定、消炎類藥物,這嚴重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已然構成了違法犯罪。給失控的涼茶降火,執法監管主動介入自然不可或缺。而與此同時,公眾調適預期、理性選購,以理智的消費選擇,給予誠信營商的涼茶鋪以更多正向激勵,同樣至關重要。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評上評】政務號玩“諧音梗”,好聽更要好用-新華網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6188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