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戶外運動,當遵守法紀敬畏自然
2019-05-17 08:55:47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以親近自然之名行破壞自然之舉,既不是戶外運動的風向標,也絕不會成為極限運動的功勳章

  及時進行援助不是“遷就”,而是尊重生命至上的人道主義;嚴厲進行處罰不是“傷口撒鹽”,而是劃出清晰的法律紅線

  如今,戶外運動已成為一種時尚的運動方式。其多樣化、個性化等特點,讓人能夠在擁抱自然的同時挑戰自我,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然而,近些年來,一些戶外項目越來越刺激,安全之弦卻沒有越繃越緊;部分戶外運動愛好者的足跡越來越廣,安全印記卻沒有越來越清晰。有人為了逃避景點門票,在未開發的區域追求刺激;有人拒絕大眾化的旅遊路線,追求不顧風險的自然體驗;有人在經驗和裝備都不足的情況下,倉促開啟“説走就走”的戶外探險……每一起戶外運動愛好者被困、失聯、遇難的事故,都打破了敬畏自然、愛護生命、遵守法規的出行原則,都耗費了救援力量和公共資源高速運轉的巨額成本,不僅嚴重威脅自身安全,而且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參與戶外運動,需要我們懂得,再罕見的風景也不及生命的珍貴。近日,一則“90後小夥在羌塘無人區失聯50天被找到,卻拒絕接受行政處罰”的新聞,最終以“穿越者認罰,交齊了5000元罰款”而落下帷幕。該事件一連串的波折引發的公眾討論,值得我們好好反思。在此次穿越無人區的三人小團隊中,有人曾成功縱穿羌塘,有人曾攀登過雪山高峰,堪稱戶外運動的資深玩家。正是那些極限挑戰與奇特經歷,推漲了他們自我挑戰的勇氣和底氣。但勇敢不是逞強,冒險不是弄險。盡管那位失聯的穿越者創造了“斷糧7天,只能吃草根、苔蘚”的生命奇跡,這樣的戶外運動卻不值得提倡,更何況一行人穿越羌塘無人區的活動屬于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行為。

  追求挑戰樂趣,需要我們牢記,再遙遠的眺望也要留意腳下的土地。有生態人士指出,一個易拉罐被大自然完全分解需要200年,塑膠制品需要1000年,一個玻璃瓶需要長達200萬年。對生態脆弱的自然保護區而言,寧靜才是最大的守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羌塘荒原是中國最大的無人區,探險者在無人區的一舉一動,比如留下一張包裝紙、扔掉一個幹糧袋、點燃一堆柴火,都會變成高寒地區的一道疤痕,造成難以修復的生態損失。可以説,以親近自然之名行破壞自然之舉,既不是戶外運動的風向標,也絕不會成為極限運動的功勳章。

  每個人都有探索遠方的權利,但這種權利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損害公眾利益、浪費公共資源為代價。我們樂于見到失聯小夥最終得救的暖心,也欣慰于非法穿越無人區的行為受到處罰,但不接受“拒不認錯”的任性。事實上,違規犯險穿越等越軌行為,不會被真正成熟自律的戶外運動愛好者所認同,也不會被日臻完善的法律法規所容忍。當戶外運動愛好者以身犯險,及時進行援助不是“遷就”,而是尊重生命至上的人道主義;當戶外運動愛好者被救脫險,嚴厲進行處罰不是“傷口撒鹽”,而是劃出清晰的法律紅線。

  截至目前,已有數千人登頂珠峰,數百人進入過太空。矢志探索的魅力,就表現在永不言棄的心志、突破極限的精彩。這些活動都突破了人生的邊界,卻絕不碰觸道德法律的底線。而這,也應該成為每一項極限運動的自我修養。(盛玉雷)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相關新聞
  • 別放任污染資訊環境的黑公關
    自媒體平臺必須肩負起主體責任,不能繼續以法不責眾為由,放任“黑公關”式寫作。當然,在治理的同時,也要避免誤傷,為公共言論的生産留下足夠的空間
    2018-12-20 09:08:57
  • 環境公益訴訟是一堂生動的環保教育課
    民間環保組織提起公益訴訟,不僅可以使責任企業受到嚴肅處理,對政府的行政監管也是有效的監督。
    2018-12-04 08:56:10
  • 保護生態環境不是發展不力的理由
    環保和經濟發展不對立,唯一與其對立的是污染。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不能再走高污染的老路,地方政府部門不能再把環保當作包袱,一觸動利益就想變通。
    2018-10-19 09:18:53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福建莆田木蘭陂
福建莆田木蘭陂
南寧:南湖岸邊花飄香
南寧:南湖岸邊花飄香
亞洲文化嘉年華在京舉行
亞洲文化嘉年華在京舉行
山東濟南:初夏泉城美如畫
山東濟南:初夏泉城美如畫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450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