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回國求職時收到回復的幾率,甚至還不如國內普通大學的畢業生——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上了中國社交網絡的熱搜。一時間眾議紛紛,有人直言“扎心”,有人表示“不信”。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它大大顛覆了人們的慣性認知。早些年,“海歸”基本相當于高素質人才的代名詞,“洋學歷”往往意味著高層次高水準,出國一趟都被稱之為“鍍金”,學成歸來那就是備受追捧的“香餑餑”。但現在竟然被國內普通高校畢業生比下去,“貶值”至此原因何在?有業內人士分析,有個性因素——一些“海歸”預期太高、眼高手低,又不安于在普通公司工作,跳槽頻繁;也有共性因素——留學生長期在外,對本土行業的發展不夠了解。總而言之,並非誰對“海歸”有偏見,而是當下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市場供應都在發生變化。
假如説過去中國教育事業相對落後,“海歸”們見多識廣,自然深受社會青睞。但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與世界全面接軌,不少領域還走在了世界的前頭。無論是教育體係更新,還是商業市場變化,都給予了本土學生極大的知識增長和實踐歷練。與此同時,留學市場又亂象頻仍,“野雞文憑”等新聞不時見諸網絡,進一步將“洋學歷”拉下了神壇。正是這些變化多重發酵,推動著社會用人心態的成熟,不再唯“洋”是舉,而是唯“才”方用。
“海歸”褪去光環,折射著人力市場的理性。用什麼人,關鍵看其能力素質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而不在于學歷高低或者“土”“洋”之別。其實,本土畢業生也好,留學歸來者也罷,都不乏專心學業、全面發展的“驕子”,當然也都有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的“廢柴”。優勝劣汰是市場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始終佔據優勢位置,就得不斷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若説有什麼金剛不換的“護身符”,那也只能是自身能力。只要是卓越的人才,到哪裏都依然搶手。
“良才善用,能者居之”。今天的中國,經濟活力迸發,創業高潮疊起。只要擺正心態、認真錘鍊,就不怕沒有廣闊舞臺。(鄭宇飛)
-
海歸就業難是人才市場的理性選擇
這是人才市場的理性選擇,也是留學生群體內部分化的結果。2018-04-19 09:09:09
-
海歸年薪不足8萬元?評論:留學不是一單生意
關于留學究竟“值不值”的話題,一直在輿論場上有爭議。2017-11-01 09:23:56
-
人才競爭背後是發展方式的變化
人才不是想留就留得住的,比拼硬體軟件,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還在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得了多少成效。2019-03-26 08:56:2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