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奶酪、東坡肉、臘腸、烤雞翅、鹵雞爪、鹹鴨蛋……近日,浙江大學一門充滿美食元素的“吃貨課”在網絡走紅。在這門名為《動物産品加工實驗》的課上,琢磨美食配方、控制配料和火候、研究改善口感的方法成為常規操作,與食材的親密接觸讓不少選課同學大呼“過癮”。
事實上,從寵物馴養課、減肥瘦身課,到“愛情觀”養成課、海島野外求生訓練課,甚至“遊戲課”,中國高校裏的創新課程、特色課程已是“層出不窮”。
這些高校課程為什麼成為網紅?一言以蔽之,就是接地氣。首先,課程設計新穎實用。有些傳統課程枯燥沉悶,照本宣科,實用性不強,而“網紅課”則打破了大家對高校課程的刻板印象,讓課程變得好玩有趣。就拿《動物産品加工實驗》來看,在上課地點,冰激淩機、烤箱、灌腸機、奶酪勻質機、電磁爐等機器設備齊全,即便是從未下過廚房的同學,也能在老師和“黑科技”的幫助下做出不錯的食物成品。同學們既能下廚房,又能知道食材在加工過程中經歷了什麼變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寓教于樂,讓同學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恐怕不會有人打瞌睡或是玩手機了。
其次,教學內容有趣有料。除了創新教學方式之外,高校網紅課還有一類是內容取勝的。比如説,在網絡上風靡一時的復旦大學陳果教授的思政課、需要提前一天佔座的上海政法學院陳麗天副教授的刑法課,雖然教學方式沒變,仍是坐在教室裏老師講學生聽,但是,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人講,效果卻截然不同了。這類“網紅課”更多的是靠“網紅”教授的個人魅力,他們胸中有學,心中有愛,有一身真本領,又能夠平易近人地靠近學生,向學生傳遞新知。因此,他們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沒有説教,杜絕老生常談,又與現實結合緊密,語言符合年青人的表達。這樣的課程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自然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高校“網紅課”的走紅也給高校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説到底,“網紅課”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要以“網紅課”為目標,推出更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吸引過來黏在課堂上,再用心研究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思,有收獲,提高教學品質。只有這樣,“網紅課”才不至于曇花一現,才能持之以恒地受到歡迎,成為傳播知識的最佳載體。(譚敏)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