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跑車送娃”觸痛了誰?
2018-10-12 08:50:02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近日,有網友截圖爆料某微信家長群裏的一場風波:有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上學,老師和其他家長提出這會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跑車家長”憤然回懟,隨後被“踢出群”。消息一出,網友議論紛紜,有人站家長,有人挺老師,莫衷一是。

  有爭議,説明這事兒值得討論。説起來,無故被扣上一頂“炫富引發攀比”的大帽,“跑車家長”委屈也是情有可原,“如果開跑車就攀比,那是不是你們孩子太脆弱了?另外,我憑什麼再買一輛‘普通’的車來為你們服務呢?”這些話雖有些過激,卻也有自己的一番道理。説白了,只要不偷不搶、來源清白,選擇以什麼方式接送孩子,那是家長的權利和自由。財富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開跑車也好,騎單車也好,本身並沒有高低好壞之別。正如不能歧視騎單車的家長一樣,將開跑車視為“異類”,要求“收斂”或“同化”,同樣有失偏頗。與其説這是為了避免“攀比”,倒不如説是成人世界先進行了一番功利世俗比較之後的“玻璃心”。

  當然,這場小風波遠非“應不應開跑車”“該不該被踢群”這麼簡單,爭議背後實則是一道深刻的命題,那就是該如何引導孩子認識這個本就充滿不同的世界。社會上的每個人,無論家庭背景、物質條件、外在樣貌、自身能力都不盡相同,這些不同客觀存在,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其中某方面,如果我有,別人沒有,該怎麼看;如果別人有,我沒有,該怎麼辦?一條基本底線是,不能將開跑車和騎單車劃分三六九等、差別對待,更不能把坐在跑車上的孩子,與沒有坐上跑車的孩子人為對立起來。想當然地定義“異類”,“眼不見為凈”把“異類”移除了事,看似回避了問題,實則激化了矛盾,對孩子健康成長、人格健全來説,其實是一種傷害。

  平和理性,彼此尊重,這需要終身教育,亦需要終身修煉。當我們追問跑車面前是誰“玻璃心”時,不妨反求諸己,如何放平成人的心態,給孩子創造陽光而非焦灼的成長環境,這恐怕才是最好的教育。(項堃)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第六屆湖南藝術節開幕
第六屆湖南藝術節開幕
黃河壺口出現數百米大瀑布
黃河壺口出現數百米大瀑布
杜尚別掠影
杜尚別掠影
印尼將結束強震及海嘯災區搜救工作
印尼將結束強震及海嘯災區搜救工作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354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