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截圖爆料某微信家長群裏的一場風波:有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上學,老師和其他家長提出這會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跑車家長”憤然回懟,隨後被“踢出群”。消息一出,網友議論紛紜,有人站家長,有人挺老師,莫衷一是。
有爭議,説明這事兒值得討論。説起來,無故被扣上一頂“炫富引發攀比”的大帽,“跑車家長”委屈也是情有可原,“如果開跑車就攀比,那是不是你們孩子太脆弱了?另外,我憑什麼再買一輛‘普通’的車來為你們服務呢?”這些話雖有些過激,卻也有自己的一番道理。説白了,只要不偷不搶、來源清白,選擇以什麼方式接送孩子,那是家長的權利和自由。財富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開跑車也好,騎單車也好,本身並沒有高低好壞之別。正如不能歧視騎單車的家長一樣,將開跑車視為“異類”,要求“收斂”或“同化”,同樣有失偏頗。與其説這是為了避免“攀比”,倒不如説是成人世界先進行了一番功利世俗比較之後的“玻璃心”。
當然,這場小風波遠非“應不應開跑車”“該不該被踢群”這麼簡單,爭議背後實則是一道深刻的命題,那就是該如何引導孩子認識這個本就充滿不同的世界。社會上的每個人,無論家庭背景、物質條件、外在樣貌、自身能力都不盡相同,這些不同客觀存在,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其中某方面,如果我有,別人沒有,該怎麼看;如果別人有,我沒有,該怎麼辦?一條基本底線是,不能將開跑車和騎單車劃分三六九等、差別對待,更不能把坐在跑車上的孩子,與沒有坐上跑車的孩子人為對立起來。想當然地定義“異類”,“眼不見為凈”把“異類”移除了事,看似回避了問題,實則激化了矛盾,對孩子健康成長、人格健全來説,其實是一種傷害。
平和理性,彼此尊重,這需要終身教育,亦需要終身修煉。當我們追問跑車面前是誰“玻璃心”時,不妨反求諸己,如何放平成人的心態,給孩子創造陽光而非焦灼的成長環境,這恐怕才是最好的教育。(項堃)
-
“不攀比”教育不是要消除所有差異
教育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當然需要凈化周圍環境,但凈化環境針對的是不良的社會風氣,而不是消除所有差異,讓孩子生活在真空中。2018-10-09 09:08:31
-
朋友圈總動員為孩子“澆水”,究竟是誰在綁架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命根。抓住了孩子,固然點中了家長的“七寸”,但問題是,這種動輒綁架教育的做法,會産生嚴重的後遺症。2018-09-30 08:48:04
-
改善教育生態離不開家長焦慮的紓解
家長的心態,對教育事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教育生態的改善,離不開對家長教育焦慮的紓解,否則一些很好的教育改革措施即便初衷良好,仍有可能走向政策初衷的反面。2018-09-26 09:30:04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