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經過去大半個月,湖北武漢一群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突然在網絡上走紅。這份暑假作業並不要求孩子們做習題,而是和家長一起完成一項“21天不生氣”的挑戰。據活動的發起者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三年級1班班主任程紅老師介紹,看似不長的21天,卻難倒了全班大部分的家庭,僅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挑戰成功。據程老師統計,家長的生氣原因超過八成是因為作業,而家長生氣的比例比孩子要高25%。
老師舉辦這個活動的初衷可以理解,讓孩子和家長們都意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並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21天不生氣”活動結束了,估計孩子們和家長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不是因為21天養成了“良好”習慣,從此就修煉得不生氣了,而是終于又可以輕松地生活了。
人人都不生氣,的確有利于家庭和睦,但對于小學生家庭來説,要做到並不容易,也未必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當“21天不生氣”挑戰被發布在網上後,就有網友表示“別説21天了,21個小時都難。” 還有網友質疑“這種挑戰沒必要,過生活不是做任務,有點火氣不滿發泄一下也很正常”。
小學生正處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養成的階段,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立規矩,讓他們清楚地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大多有點小毛病,有的喜歡玩手機,有的喜歡晚睡,有的喜歡邊聽歌邊寫作業,有的挑食……大人如果對這些都不生氣,不制止,孩子們還以為這樣做沒什麼,也就錯失了養成好習慣的良機。
對于家庭成員的關係而言,不生氣也並非最佳狀態,生活中少不了各種磕磕碰碰,你幹什麼我都不生氣,極有可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冷淡與不在意。我根本不在意你,所以不生氣。換個角度看,生氣其實是另一種情感交流的信號。
人有喜怒哀樂,生氣,是人的情緒的正常表達方式。跟教育有一定關係,但又不完全相關。家庭教育中最重要不是不生氣,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多溝通多交流。對于孩子的不良言行,家長在本該生氣的時候,一味忍著不生氣,太重視表面上的和諧,有時並不是對孩子好。當然,家長和孩子都要切記,生氣只是表明態度,最終解決問題還要靠心平氣和的溝通和協商,有的家長生氣過了頭,打罵孩子,可就起到反作用了。(譚敏)
-
“奇葩作業”或許是家長給自己加戲太深
一些戲精家長總是愛扮演“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孩子人憔悴”的苦情戲碼,而那些真真假假的奇葩作業,很多時候都被充當了表演的道具。2018-09-12 08:55:42
-
“睡眠教育”是全社會必做的作業
教育部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報告》顯示,中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總體不足。2018-08-23 08:55:13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