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網友雖心懷不滿,但在體量龐大、財大氣粗的購物平臺面前,往往缺乏話語權。與其指望電商從業人員自覺提升素養,不如用強有力措施保障用戶的隱私安全。
不少人都接到過一些莫名其妙的來電。電話的那頭,或是極力推銷某項業務,或是抱著不軌之心危言聳聽,讓人不勝其煩。更可怕的還在後頭。他們不僅能報出你的姓名、性別、年齡,還能隨口説出你的家庭住址、興趣愛好、社會關係。
這些電話何以如此神通廣大?答案就是用戶的個人隱私在這個資訊時代被泄露了。近日,據中新網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8.9%的網友在電商平臺購物過程中,表示有網購資訊被泄露的經歷。中新網官方微信的調查數據則顯示,有596位網友認為自己遭遇過網購資訊泄露,佔投票人數比例的71%。
上述調查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即使沒有媒體的調查,我們也能充分意識到隱私泄露的嚴重性。那麼,這些資訊又是如何泄露的呢?根據調查,排在第一位的是網購平臺訂單資訊被不法竊取,其次是快遞物流資訊泄露。
用戶個人資訊早已成為可資利用、有利可圖的商業資源。從泄露隱私,再到傳遞資訊、販賣隱私,一條條高效率的利益鏈條不停運轉。調查數據表明,只有不足6%的網友認為是自身原因導致的網購資訊被泄露。在網友自我保護意識空前高漲的當下,盜取資訊的手段如此高明、多樣,讓人失去了抵抗力。
泄露用戶個人隱私固然有風險,但與收益相比,其犯錯成本較為低廉。截至目前,我國還未制定專門針對個人資訊保護的法律法規。但個人只有在隱私資訊確實被侵犯,並發生了實際損害之後,才能主張侵權責任賠償。在人們對互聯網依賴日益加深的情況下,需要出臺更便捷的法律保護措施。
中新網的調查結果顯示,50%的網友對網絡購物平臺的資訊保護程度不滿意,44.4%的網友認為一般。盡管購物平臺理應承擔起保護用戶資訊的責任,盡管輿論認為許多平臺並未做好本職工作,可是,又有多少平臺為自身的不作為付出過慘痛的代價?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資訊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資訊泄露、丟失。現實情況是,平臺往往以各種借口將泄露用戶資訊的責任推卸給他者。
要確認資訊泄露的責任主體,有賴于專業技術渠道和取證手段。廣大網友雖心懷不滿,但在體量龐大、財大氣粗的購物平臺面前,往往缺乏話語權。與其指望電商從業人員自覺提升素養,不如用強有力措施保障用戶的隱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能否得到細化,政府部門如何積極介入,進行有效監管,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李勤余)
-
“扶貧公示牌”不宜泄露貧困戶隱私
扶貧攻堅,事關貧困戶切實利益與幸福指數,凡事還須多從他們的角度制定舉措,讓暖人之舉更暖心。2018-05-28 08:43:49
-
泄露隱私的直播平臺就該關閉
互聯網世界不是法外之地,直播不能以侵犯他人基本權利為代價。2017-12-21 08:48:38
-
資訊公開何以走向了隱私泄露
粗暴式資訊公開帶來的個人資訊泄露風險,則提醒人們,資訊公開如何確保專業、規范,處理好與資訊保護的關係,依然任重道遠。2017-11-15 08:44:28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