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漢源術語“出海”只是第一步
2018-05-25 09:15:28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線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導,聯合國內外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變異的重磅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該論文還首次提出用“Xian/秈”和“Geng/粳”兩個漢語農業術語來代替Indica和Japonica。據筆者所知,這是漢字第一次出現在《自然》這份有150年歷史的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

  伴隨中國科研進步和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共同體中的優異表現,越來越多的漢源術語開始在各領域中出現。比如中科院的陳雲霽、陳天石團隊,就以在計算技術領域無可爭議的學術和技術成就把兩個很接地氣(也讓外國學者感到很“洋氣”)的晶片名字安進了國際學界:DianNao(拼音“電腦”)、DaDianNao(拼音“大電腦”),又如JCMT射電望遠鏡的致密分子氣體巡天計劃就叫“MALATANG”。沒錯,就是“麻辣燙”。因為該項目的協調負責人是兩位華人學者和一位熱愛中餐的丹麥學者。他們將射電望遠鏡比喻成了一口大鍋(那個雷達天線確實像極了),而要搜索的東西是“熱辣的星係”(形態上像麻辣燙的串串)。

  歷史上,術語的來源語言反映了不同學術共同體的分工和興衰。天文學、數學中含有許多拉丁語,地理術語、哲學術語很多來自德語,航空航太技術中混入大量俄語,而信息技術因為爆發較晚,術語幾乎全部是英語源頭的。在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如中醫、中國哲學等,也有大量漢語來源的術語。誠然,為了傳播的需求,它們都以各種方式使用拉丁字母進行轉寫,大多具有標準的拉丁化方案。

  不難看出,術語的語言來源與該國學術共同體在該領域發展中的貢獻具有很大關係。筆者認為,漢源術語的出海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中國學者用學術通用語構建新術語,如語言學中本來存在“chunk”(語塊),中國學者創新産生了“natural chunk”(自然語塊)。新術語與中國學者的研究有關,但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漢源術語”。第二階段則是高度原創性研究,用中國命名實體來命名術語,如“Chern-SimonsTheory”(陳-西蒙斯定理)就是用陳省身先生命名。這一階段,科研活動與漢語語言社團中的某人、某機構有密切關係,但未必與漢語社團長久承載的知識相關。第三階段則是漢實詞構成的術語被學術通用語轉寫,甚至直接移入開始使用。本文開頭提及的“Xian/秈”和“Geng/粳”便是如此。這標誌著科研活動本身與漢語語言社團所承載的知識發生了極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必須用漢語詞來構成術語。

  漢源術語,只是漢語承載科學知識的一種表現,但卻是漢語語言社團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的示蹤劑。漢語能不能表述科學知識背後的關鍵問題還是中國的科研實力。可以肯定,漢源術語的出現只是第一步,中國科學家必然會為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作者:饒高琦,係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相關新聞
  • 聆聽漢語講述的故事
    “漢語熱”即是“中國熱”。伴隨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如詩如畫的方塊字將走進更多國外課堂,以漢語講述的中國故事與世界故事將為越來越多人所聆聽。
    2017-10-12 09:57:55
  • 漢語熱背後是“中國熱”
    漢語熱”“中國熱”是中國聯繫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切入點,讓“漢語熱”持續升溫,我們將迎來更多的朋友,也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向世界傳遞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
    2017-02-16 08:00:05
  • 維護漢語的純凈
    在國內,也有不少機構評選出了年度用語、詞匯等。眼下而言,相信漢語言的自我凈化“功力” ,可以在歡迎美好網絡流行語的同時,堅守好漢語言文字的“純凈花園” ,這也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文化自覺。
    2016-12-22 08:55:18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備戰高考
備戰高考
藍天之約
藍天之約
朝鮮廢棄豐溪裏核子試驗場
朝鮮廢棄豐溪裏核子試驗場
航拍南京“水彩調色盤”美不勝收
航拍南京“水彩調色盤”美不勝收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288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