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18 09:43:20
來源:北京日報

《古典植物園》:草木之情 貫通古今

字體:

《古典植物園: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湯歡著 商務印書館

紫荊也是豆科,三四月開花,花朵簇生于老枝和主幹。紫荊象徵兄弟團結,古代庭院多種。

芡實的浮水葉、花苞和花梗上均布滿硬刺,其花、果實伸出水面,類似雞頭,故又名雞頭、雁喙、雁頭、鴻頭、烏頭等。

  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件藝術品,重要的是我們去發現它、欣賞它。誠如盧梭所言:“不管對哪個年齡段的人來説,探究自然奧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膚淺的娛樂,並平息激情引起的騷動,用一種最值得靈魂深思的對象來充實靈魂,給靈魂提供一種有益的養料。”用這段文字概括我讀完《古典植物園》的心境,再合適不過了。

  作為記者兼戶外愛好者,我平時對採訪活動中的花花草草司空見慣,雖然深入山林也常見各種稀奇古怪的植物,但往往發出一番感嘆便作罷。有時在古代典籍中讀到植物,雖感興趣,但是無奈學識有限,對植物與傳統文化的聯繫更是知之甚少。

  《古典植物園》為我了解植物之美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作者從生活的煙火中發現植物的美好,在古典文學中擷取植物的故事,既沒有幹巴巴地羅列不同植物的面貌和發展的歷史,也沒有簡單地介紹植物演化的譜係,而是融情于植物,文中有詩,插圖以古人手繪為主,詩中有畫。所謂“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知其名而不知其狀也是憾事,知其名又知其狀,則必然會給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情趣。真羨慕作者,創造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草木與人文溫情交融的世界。

  作者湯歡,本就是朋友圈公認的文藝青年,閒暇時間喜愛和植物“對話”,深入觀察、感悟和書寫植物的點點滴滴。他雖不是專門的植物學家,可是從各種尋常或不尋常的植物中,卻能得到獨特的文化答案。從這個角度講,作者是極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美的。

  作者寫作此書,參考了大量的古籍文獻,在文學和科學兩個領域摸索潛行,在古代和現代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讓讀者既賞文學、歷史、藝術之美,又識植物世界之豐繁多樣。

  書中文章多以日常生活為開端,探索植物背後的文化。例如《七裏香|請君架上添蕓草》一文,説到在古籍中七裏香可能是古人藏書防蟲所用的香草——蕓草,這讓我想起很多跟書香有關的成語,諸如書香門第等。大多數人會認為書香是指書墨之香,梁實秋曾在《書》一文中寫道:“從前的人喜歡誇耀門第,縱不必家世貴顯,至少要是書香人家才能算是相當的門望。書而曰香,蓋亦有説。從前的書,所用紙張不外毛邊連史之類,加上松煙油墨,天長日久密不通風自然生出一股氣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蘭薰,並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別觸鼻,無以名之,名之曰書香。”但當我們追溯植物的歷史文化,卻發現書香或許並非書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蕓香。那我好奇了,為什麼在書店買的新書,我會覺得很香呢?難道都是蕓草熏過的不成?經過粗淺的考察,原來不同的紙張、膠劑和油墨的使用會影響到新書的味道,所以不是所有的新書聞起來都一樣——大概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一種香水的味道叫書香吧。然而,還有一種香味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這就是舊書的氣味。因為在舊書市場,檢測舊書的氣味可以成為評估舊書保存狀況的一種手段。我因此又對舊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若沒有《古典植物園》,我可能會在周傑倫演唱會的觀眾席上,合著音樂大聲唱著《七裏香》,卻始終不知七裏香到底是什麼植物,估計更不會聯想到書香,也更加不會對舊書産生什麼想法。

  再往後翻,那些古典文學中出現的看似玄妙又有深意的植物名目,其實很多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過。只是其名不同,讓古典文學與日常生活産生了很大的距離,而作者拉近了這種距離,使我們可以窺見這些植物的真貌,得知許多熟識的植物還有這般美好的名字,比如被稱為“車前草”的“芣苢”、也叫“芡實”的雞頭米……翻著這本書,我驚喜地發現,我竟然認識很多似乎只存在于古人世界裏、名字唯美,甚至有些晦澀難讀的植物!正如孫鬱先生在序言中所説:“《古典植物園》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世界,作者在東西方雜學間,勾勒了無數古木、花草,一些鮮活學識帶著彩色的夢,流溢在詞語之間……在不同植物中,尋出理路,又反觀前人記述中的趣味,于類書中找到表述的參照。伶仃小草,原也有人間舊緒,士大夫之趣和民間之愛,就那麼詩意地走來,匯入凝視的目光中。”

  本書分為春夏秋冬四輯,一本書讀完,輪回了四季,遊歷了千年,對植物的美學意義獲得新知,對植物文化的體味更加通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本書讓我們在植物豐富多彩的世界中感受著文學語言的純粹,以及詩意棲居的天人合一境界。

  讀罷此書正值夏初,是茉莉的花期。“等到暮色升起,四野寂靜,茉莉那雪白肥厚的花苞慢慢展開。看到它,聞到花香,媽媽忍不住説,這花可真香啊!似乎白日的疲憊也得以消散。”(《茉莉》|誰家浴罷臨粧女,愛把閒花插滿頭)這樣的文字不禁自行腦補一幅畫面:文藝青年,頷首低眉,流連于植物之美好,又懷揣對自然的敬意,將詩意棲居表達得恰如其分。這便是我所認識的作者,而他也將自己對植物的審美寫進了書裏。這也就是“快時代慢生活”的美學吧——人生就像一段旅行,重要的不僅僅是目的地,還有沿途的風景。慢下來感受植物的靈性世界,觀察其俯仰百態,品味其生命美學,挖掘其文化淵源,感受植物之美,分享知識之樂。(徐譚)

【糾錯】 【責任編輯:劉勉 】
閱讀下一篇: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00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