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格非:文學藝術幫助我們解釋自己
2019-06-24 09:21:59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電影從根本上講,就像布努埃爾所説“電影是一個偉大的夢幻”,它吸引我的並不是我從電影裏面了解到了什麼事情,因為有些電影我們看過十幾遍還想繼續看。電影是在幫我們做夢,它反映的其實是我們自身的意識秘密。一個人可能需要兩種智慧,一種是白天的智慧,一種是晚上的智慧。龔自珍説“經濟文章磨白晝,幽光狂慧復中宵”,你在半夜想到的事跟白天是不一樣的,電影大多數是屬于夜晚的,它會讓你感覺到特別有意思,讓你覺得震撼。

  “我是一個讀書喜歡重讀的人,看電影也喜歡重看”

  有些電影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看完以後你會覺得好像還沒有碰觸到它,你還要再看一遍。在我第一次接觸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東京物語》時就有這樣的感覺。電影中的母親死了以後,兒子女兒都回來了,原節子演的兒媳婦也回來了,最後只有這個兒媳婦留下來多待了幾天。整個鏡頭裏面就剩下兩個人,一個是原節子演的兒媳婦,一個是小女兒。小女兒眼睛裏含著淚花,説你不是父母親生的骨肉,但你對我爸爸媽媽那麼好。他們有事都走了,媽媽死了以後馬上人走茶涼了。這個故事這樣講很清楚,但問題是突然鏡頭打給原節子,她説我跟他們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你現在認為我好,只不過是因為我比他們更狡猾,當時中文翻譯就是“我是一個狡猾的人”。

  出現這一幕的時候,我發現這個電影我根本沒有看懂,所以又從頭再看一遍,才覺得整個電影美不勝收,所有的細節都變了。你回過頭來看,發現兒子跟女兒都是有道理的,他們大老遠回來,自己還要工作,肯定沒辦法多待幾天,總不能為此把工作丟掉。這是現代社會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裏麵包含巨大的悲涼,這種悲涼是小津安二郎最關心的東西,我把它看成是東方意義上存在論的一種描述。所以有些電影是可以一看再看的。我是一個讀書喜歡重讀的人,看電影也喜歡重看。好比一個東西吃過了,你覺得好吃你就不吃了,一定要挑一個味道怪怪的再嘗一嘗,其實沒必要,我覺得好吃的東西可以一吃再吃。

  “一個真正懂小説、懂電影的人是不太會出現精神上的低級困惑的”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惡魔的一面,歌德早就説過這一點。你看黑幫電影或者小説裏面有很多這樣的描述,有些十惡不赦的人在某些特殊的環境裏面會做出極其高尚的舉動,也就是説任何一個人都有做出高尚舉動的可能。人是保全自我的,同時也是利他的,是愛別人的,是願意為別人犧牲自己的。如果一個人老是想要保存自己,最後你就會變成一塊石頭,沒有任何向外延展、實現價值的可能。所以電影也好,小説也好,無非是一種代償的形式,讓我們來思考這些問題。文學藝術能夠幫助我們解釋自己,解釋自己的生存。所以我説一個真正懂小説、懂電影的人是不太會出現精神上的低級困惑的,會超越那種煩惱,因為它們幫助我們解釋了我們自己以及周遭的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説《罪與罰》裏面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他殺害了兩個人,但你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漸漸理解這個人,並發生感情上的偏移,你一定不希望他被判死刑,希望他獲得拯救。所以這個人最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他一定會獲得拯救。

  “好東西一定是自然的”

  電影有不同的拍攝方法,這個跟導演的類型有關,當然和文學藝術的觀念也有關。有一種電影是導演控制觀眾,所有效果都是導演預計的。他在片場就坐在沙發上看著監視器,一大堆人在旁邊張羅,他看這個鏡頭不對就重來。所以有的導演一定要達到某種效果,就是我要的感覺是什麼。這是一種拍法。還有一種拍法,是較為自然的,導演不去刻意控制觀眾。比如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我也看過至少七八遍。我在清華給學生開過電影課,每次學生討論《霧中風景》的時候都能討論出新東西來。這個片子是可以無窮解釋的,但是也沒有走到像伯格曼電影那種讓你看不懂的方向。它有一個大致的情緒,整個敘事有一個節奏可以讓你抓住的。我們常講,當你放松控制的時候,有時會感覺到一種自由。自由是文學藝術中最高級的東西,如果一個東西太刻意的話還是第二流的,好東西一定是自然的。就像寫毛筆字,不能説你的工夫達到一定階段,每天寫出來的字就都好,不一定,有的時候自然的就很好。寫小説也是一樣,把握控制和反控制之間的關係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慢慢體會就會琢磨到。

  (本文刊載于2019年第12期《中國紀檢監察》,本刊記者宋梁緣根據格非先生的講述整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志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一片茶葉與布朗族命運之變
一片茶葉與布朗族命運之變
馬蹄踏水 舞動草原
馬蹄踏水 舞動草原
中國旅遊文化周在埃及開幕
中國旅遊文化周在埃及開幕
比利時上演夏至音樂節
比利時上演夏至音樂節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1016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