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作家進城了,年輕人進城了,那鄉土文學去哪兒了?
2019-06-24 09:21:59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中,幾乎所有的中國文學形態,都和鄉土息息相關。百年現代化的歷程中,鄉土的變化,同樣是現代文學注視的焦點。

  然而,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鄉村的人口不斷被抽離,鄉村的社會、生活、文化空間正在崩解,城市的生活方式蔓延到鄉村,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鄉土文學,漸漸失去了生長的土壤。盡管當代重要的作家,幾乎都是從鄉土文學開始,但依然無法改變鄉土文學衰落的趨勢,“事實上,今天的文學,已經不再以鄉土、城市、工業等概念去定義”,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張頤武説。

  啟蒙與進步,現代文學的鄉土視野

  新文化運動之後,現代文學興起,反映農業社會生活的傳統文學逐漸式微,新的文學更關注中國社會在現代化轉型中的種種現象。

  張頤武説,“現代文學其實是農業向工業轉型期間的文學。那個時代,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家,都是鄉土文學流派的,比如魯迅,從文學的角度看,魯迅是典型的鄉土作家。再如臺靜農、茅盾、蕭紅、葉聖陶等,都是鄉土作家。”

  同樣是鄉土作家,但不同的作家看待鄉土的角度並不一樣,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兆忠説,“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現代文學中,鄉村一直都是啟蒙的對象,被視為落後的、需要改變的地方。但這其中又有不同,魯迅筆下的鄉村,往往是灰暗、愚昧的,需要改造的,而沈從文則通過鄉村去反思現代性,發掘傳統鄉村中那些可以補充現代化不足的東西。這兩者看似是矛盾的,但實際上,不論是促進現代化,還是反思現代性,都是現代化的一部分,現代化本身就是多元視角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鄉村仍是文學最重要的主題,張頤武説,“那個年代出現了很多偉大的作家和作品,柳青的《創業史》,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周立波的《山鄉巨變》等。

  從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農村的變化,以及身處這一巨變中的人們的生活、精神,一直是文學關注的重點。比如《創業史》,它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亢奮的、理想主義的情懷,盡管現在看起來有一些並非很真實,但它所強調的精神變化,是非常可貴的”。

  城市的生活,正在改變鄉村的生態

  改革開放之後,新一代的作家逐漸嶄露頭角,余華、莫言、陳忠實、路遙、賈平凹等,也都是以鄉土為寫作的題材。

  李兆忠説,“前一段時間我剛剛重讀了路遙的《人生》,主人公高加林在那個城鄉巨變的環境中,逃離鄉村,又不得不回到鄉村,他的故事反映的正是那個年代的鄉土中國,在現代化轉型中錯綜復雜的社會狀態和心理狀態,這也正是它動人的地方。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等,上世紀80年代的鄉土文學,等于是一個新的鄉村啟蒙時代”。

  不過,隨著城市化的加速,鄉土文學快速衰落,一大批在鄉土中成長的作家,也逐漸轉型。張頤武説,“作家們離開了鄉土,進入城市,他們的生活經驗,也不再是鄉土的經驗,所以有人不再寫鄉土,有人盡管還在寫,但他們所寫的鄉土,已經不再是當下的鄉土,而是非常遙遠的鄉土。賈平凹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早期的作品,如《高老莊》等,和當時鄉村的現實、變化聯繫非常密切。到了現在,雖然他也還寫鄉土,但他寫的,更多是一種象徵意義上的、傳統的鄉土,而不是真實的鄉土。”

  “鄉土文學存在的土壤消失了。”李兆忠説,“鄉土文學是建立在農民身上的,人都進城了,作家進城了,年輕的讀者也大多進城了,鄉土文學也就沒有了。”

  失去年輕人,也失去了文學的視野

  到2018年末,中國的城市化率接近60%。張頤武説,“以前常説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村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在農村,但現在不一樣了,這個改變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再看鄉土文學的問題,不能離開這個基礎”。

  年輕人是文學的主要受眾,但實際上,即便留在鄉村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狀態,也基本上城市化了。張頤武説,“從作家的角度看,年輕的作家大多是受過比較好的教育的,這也意味著,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或者城市度過的,他們沒有從事農業勞動的經歷,甚至也沒有長時間在鄉村生活的經歷,他們的寫作,是一種城市化的寫作,關注的是城市,而不是鄉村的人和鄉村的生活。讀者也一樣,留在農村的年輕人,很多是離土不離鄉,他們的生活狀態,也不是原來的鄉村生活狀態,更多是在附近的城市打工,鄉村只是一個居住的地方而已,所以他們的閱讀,其實也是城市化的閱讀”。

  村裏還有人,但誰來關注他們呢

  城市化的加快,打破了傳統的二元結構,也改變了鄉村的結構和生活狀態。張頤武説,“互聯網時代,世界是扁平的,農村的青年一樣網購、玩網遊、刷微博,他們的産品,直接在網上銷售,和城市生活離得很近,他們的想法,當然和以前的年輕人不一樣。所以我們今天其實很難再用二分法去區分鄉村和城市,人是這樣,社會是這樣,文學也是這樣”。

  在文學的世界裏,鄉村不重要了嗎?農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不重要了嗎?顯非如此,李兆忠説,“鄉村仍是中國社會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鄉村仍舊處在激烈的變化中,我看賈樟柯的電影,常會覺得,好像也不是鄉村,也不是城市,人的精神,倣佛總是在彷徨之中,特別難受,我想,這其實就是足夠重要的、值得關注的東西。但在文學的世界裏,最起碼五四之後的那種鄉土文學沒有了,上世紀80年代的那種鄉土文學也沒有了。”

  “鄉村裏當然還有人,他們的生活當然值得關注。”張頤武説,“問題是,今天的鄉村,很多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兒童,年輕人都在往外走,往城市裏走,或者即便在鄉村,過的也是城市化的生活,而他們恰恰是文學的主要創作者和閱讀者。”

  返鄉記流行,一種浪漫的鄉愁情懷

  現代文學中,鄉土文學無疑是體量最大的類型,張頤武説,“中國現當代主要的作家,幾乎都是因寫鄉土文學而成就的,非鄉土文學的作家,想要得到認可是特別難的,比如張愛玲,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漸漸受到重視。改革開放之初還有如工廠文學、城市文學等,當時得到認可的作品和作家也非常少。但到了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幾乎所有的文學創作,都是城市化的。”

  近年來,每到春節,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返鄉記”在網絡上流行,進入城市的知識青年,把鄉愁寄托在文字中,這是否意味著鄉土文學還會回歸?

  張頤武覺得並非如此,“返鄉記的流行,恰恰説明,今天的年輕人看鄉村的視角已經不一樣了,他們本身不在鄉村生活,對鄉村的認識是一種浪漫化的鄉愁情懷,是鄉愁的寄托。和鄉土文學那種深入鄉村生活,表現鄉村細微變化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

  城市人視角,農家樂式的鄉土印象

  城市人的視角下,鄉土常常變得概念化,張頤武説,“除了返鄉記一般的鄉愁之外,城市人對鄉村的另一種認識,就是農家樂式的,去鄉村是為了感受大自然,品嘗鄉村美食,人們覺得這裏綠樹成蔭,蔬菜新鮮,臘肉美味,可以放松身心,僅此而已。而且,農村也有民宿可住,有自來水、衝水馬桶,有超市,所有的服務都是標準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裏區別不大。這些去農村旅遊的,去農家樂休閒的人,其實是感受不到鄉村巨變背後,整個鄉村社會生態的變化,感受不到人的精神的變化。”

  真正的文學創作,需要更多的生活經驗,而非浮光掠影的表面印象。張頤武説,“城市化是大趨勢,讓年輕人回到農村去,很難。這一點和日本有點兒像,日本的鄉村建設非常好,但年輕人同樣希望去城市生活,而不是留在鄉村。因為田園生活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成本高、效率低,大城市的集約化生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舉例來説,城市裏的地鐵可以極大地提升交通效率,同時因為坐的人多,成本也就下來了,而在農村建地鐵,至少目前看來是不可行的。”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志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一片茶葉與布朗族命運之變
一片茶葉與布朗族命運之變
馬蹄踏水 舞動草原
馬蹄踏水 舞動草原
中國旅遊文化周在埃及開幕
中國旅遊文化周在埃及開幕
比利時上演夏至音樂節
比利時上演夏至音樂節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10167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