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上海電影譯制廠60周年 三本書三種視角見證歷史
2017-05-02 07:50:49 來源: 北京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沈 灃

  上海電影譯制廠(此後簡稱“上譯廠”)成立于1957年4月,今年60歲。三聯書店一氣推出三本書,回憶上譯廠往事。三本書,是三種視角的歷史見證。

  上譯廠演員劉廣寧寫了《我和譯制配音的藝術緣》一書。上譯廠亦可説是中國的夢工廠,譯制片影迷自有心中的王子和公主。王子是配《水晶鞋與玫瑰花》的童自榮,公主則是配《天鵝湖》的劉廣寧——我們的“奧傑塔公主殿下”。《魂斷藍橋》《葉塞尼亞》《生死戀》亦是她的配音代表作。談到寫書初衷,劉廣寧説源自這幾年常常重溫過去參與配音的那些影片,不由得會想起當年合作的前輩同事,想起和他們一起工作、生活的那些年月、那些往事。于是,“鼓起勇氣,寫下這些有感而發的大實話,又收集整理了一些過去應邀在一些報刊發表的文稿,與大家分享,亦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

  上譯廠老人,筆桿子不少。上譯廠第一位女導演蘇秀在2005年就曾出版過回憶錄《我的配音生涯》,10年後該書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再版。2008年蘇秀還主編了一本題為《峰華畢敘》的紀念文集,講述了邱岳峰、尚華、畢克和陳敘一四位上譯廠元老的故事。2014年,孫渝烽出版了《那年月,我們用聲音造夢》。劉廣寧的這本書同樣是延續憶人談藝的方式。特別的是曹雷,她是大學者曹聚仁之女,在2015年推出過《隨音而行》和《隨影而行》兩本札記,把對配音生涯的記憶和對交響樂的熱愛融入了遊記之中。

  劉廣寧在上世紀60年代進入上譯廠,上譯廠破舊的錄音棚成了吸引她的聖地。其家世大有説道,堪稱“民國官三代”,祖父劉崇傑是晚清乃至民國時期的外交家,做過駐德公使,劉崇傑的祖母則是林則徐之女。小時候劉廣寧一門心思想學京戲,劉崇傑不得不勞動馬連良的大駕苦勸,劉廣寧才打消這個念頭。劉廣寧在書中並未談及家史,這些往事是在其子潘爭的《棚內棚外》一書中寫出來的。作為在上譯廠里長大的“譯二代”,上譯廠的錄音棚成為潘爭兒時記憶的活水源頭,從小到大寫作業用的草稿紙,都是用的上譯廠的舊劇本,也成了當年同學們紛紛搶讀的寶貝兒。“作為一個親身經歷了上譯廠輝煌歲月的譯二代,我覺得自己有義務記錄下這段中國電影史上的輝煌篇章,讓觀眾了解譯制片配音工作幕後的人和事,體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並澄清一些謬傳已久的歷史迷霧。”實際上,為了寫作本書,潘爭做了長達50個小時的12場採訪,採訪了仍然健在的老配音演員和已故老藝術家的後人,也採訪了昔日與上譯廠頗多淵源的上影廠老演員及譯制片影迷。

  寫作《那些難忘的聲音》一書的張稼峰,是特別的一個——被蘇秀稱為譯制片的“超級影迷”。他回憶在動亂年代被送入勞改隊關“小號”的經歷:小號面積不到兩平方米,沒有窗戶,只在門上有一個送飯用的老虎洞,還有一只沒有蓋的馬桶。小號里長年伸手不見五指,也不放風。張稼峰有一次連續在裏面關了一年零九個月,在這種環境裏,屢次幫助他擺脫絕望的辦法,就是默誦譯制片的臺詞。張稼峰觀看譯制片的時間跨度,幾乎和上譯廠的歷史一樣長。他曾對蘇秀説,自己的耳朵很挑剔,完全是被上譯廠這些老配音演員慣出來的。這個超級影迷把《那些難忘的聲音》寫成了一本獨特的譯制片配音評論,一本關于銀幕背後的聲音記憶之書。在書封上有他深情的一句話:“上海電影譯制廠的輝煌成就無疑應該永遠鐫刻在中國電影觀眾的集體記憶中。作為一個記憶尚屬健全、熱忱堪稱持久的人,我有責任為延續這集體記憶稍盡綿薄之力。”

  確實,60年國人對上譯廠譯制片的聆聽,構成一份集體記憶。所有人不僅是傾聽者,亦是當事者。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志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安平“樹屋”:自然與人工共融
    安平“樹屋”:自然與人工共融
    麥田歡歌
    麥田歡歌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執政百日演講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執政百日演講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100天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100天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958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