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頻道 要聞 視頻 專題 融媒匯 政務 京津冀 社會 文化 科教 財經 醫衛 商業 房産 旅遊 圖集
北京頻道

元宵節“戲樓燈籠”點亮中國匠人美好生活新期盼

2021年02月26日 09:15:31 | 來源: 新華網

  時金亮的家人正在觀看制作完成的戲樓燈籠。新華社發 張延 攝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魏夢佳、張宏民)比鉛筆略細的高粱稈纏上金色貼紙,用大頭針扎出正方形框架,框架內嵌入橫梁,再貼上五彩貼紙,一面“墻壁”出現了……在47歲的時金亮手中,這些普通材料經過裹、扎、粘、釘等工序,搖身一變,化成一盞精致的“戲樓燈籠”,飛檐翹角、金碧輝煌。

  上元賞燈,是中國人過元宵節的傳統。在北京西北部延慶區永寧鎮,元宵節前扎戲樓燈籠、點亮賞玩,是當地百姓的習俗。在永寧鎮西關村,戲樓燈籠的制作手藝傳承已逾百年。永寧西關戲樓燈籠制作技藝更是入選延慶區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與傳統造型的燈籠相比,戲樓燈籠的最大特點就是其外觀。最早的戲樓燈籠外觀採取戲樓造型,舞臺、帷幕、飛檐翹角一應俱全,從外表看,就是一個“微觀戲樓”,戲樓燈籠因此得名。經過一代代傳承發展,如今的燈籠造型不僅限于戲樓,各種古典建築都能被手藝人制作出來,惟妙惟肖,讓人愛不釋手。

  時金亮是土生土長的永寧西關人。年輕時,他跟著外公和父親學會了做戲樓燈籠,愛上了這門手藝,一做就是30多年。每年元宵節,他制作的戲樓燈籠總能在眾多彩燈中引人注目,讓元宵節因這一抹燈光更添傳統味道。

  時金亮正在制作“戲樓燈籠”。新華社發 張延 攝

  接過老輩人傳下來的手藝,時金亮多年來一直琢磨著如何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光彩。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延慶舉行時,時金亮仔細觀摩了園區標誌性景觀建築永寧閣的外觀,回家後做了改、改了做,耗時一周,終于做出了一盞永寧閣造型的戲樓燈籠。如今,“永寧閣戲樓燈籠”成了時金亮的“絕活”,産品供不應求。

  今年元宵節又至。幾天前,時金亮就把扎燈籠的各種工具都翻出來,高粱稈、彩紙、膠水、大頭針這些必備的材料都準備好,開始制作新的戲樓燈籠。今年,他用LED彩燈代替了戲樓燈籠裏原有的蠟燭,不僅更安全,也讓燈籠更漂亮。“咱們的手藝也得與時俱進,增添一些新的元素。”時金亮説。

  在永寧,戲樓燈籠不僅可賞,還是高蹺的常用道具。高蹺隊裏扮相有趣的“秀才”“老翁”等手持戲樓燈籠,閃轉騰挪,點點燈光在夜色裏越發明亮、柔和,成為永寧高蹺的特色之一。每逢元宵,時金亮也會手持著自己制作的戲樓燈籠,和著老父親的嗩吶聲和叔伯兄弟們的打鼓、擊镲聲,跳起高蹺,和家人鄉親熱熱鬧鬧歡度佳節。

  金亮的家人拿著戲樓燈籠跳高蹺。新華社發 張延 攝

  今年元宵節,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永寧不再舉辦大規模的元宵節賞花燈會。但時金亮還是做了戲樓燈籠,並把嗩吶、高蹺都一應備好。他想著,“就在胡同裏跳幾下”,“點上燈籠,跳起高蹺,元宵的味道就有了,也給鄰居們賀佳節”。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精致明亮的戲樓燈籠,遙遙傳來的歡快鼓點,時金亮等中國民間匠人把對生活的美好期盼扎進了漂亮的燈籠,也融進了一天天實實在在的日子。

  “我希望把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一代代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喜歡,讓永寧的戲樓燈籠走向世界。”他説。

【糾錯】 [責任編輯: 雲賽俠]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545311271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