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1/ 27 08:32:22
來源:新華網

科學家郭國平:為中國“量子算力”奮鬥

字體:

    新華社合肥1月26日電 題:科學家郭國平:為中國“量子算力”奮鬥

    新華社記者代群、徐海濤、陳諾

    單比特、兩比特、三比特、六比特……比特數增長的每一步,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半導體量子晶片”首席科學家郭國平與團隊來説,都是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一大步。他們多年追逐量子中國夢,實現零的突破,跟上國際先進科研機構的節奏。

    郭國平説,研究量子計算就像“用一個一個原子壘起一座金字塔”一樣難,但為了中國早日有“量子算力”,他願為此奮鬥終生。

    一位“科技青年”的報國理想

    在蒸汽機時代,馬力就是國力;在資訊時代,算力就是國力。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量子算力”!15年前,一位在國內接觸量子算力的大學生開始萌發心中的理想。

    1977年出生的郭國平是江西南昌人,1996年考入中科大。在這裏,他接觸到著名量子資訊學家郭光燦的研究團隊,開始學習量子光學,從事量子通信及量子資訊器件研究。

    2005年,郭國平因為量子通信科研成果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同年獲得中科大博士學位並留校。但是,他做出了一個“很傻”的決定,放棄已經做得風生水起的量子通信研究,改做量子計算。

    20世紀8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等人提出構想,基于兩個奇特的量子特性——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構建“量子計算”。相較于電子電腦,量子電腦理論上的運算能力將有幾何級數的增長,被認為是下一代資訊革命的關鍵動力。

    “那時候我被認為是‘愣頭青’。量子計算當時在國內的基礎近乎空白,與先發國家差距巨大,研究很花錢,又難出論文。”郭國平説,他願做“愣頭青”,因為“這個東西對國家太重要了”。

    從晶片設計到奈米加工、檢測、軟件編程,量子電腦涉及物理、機械、軟件等多個學科。在導師支援下,郭國平建立了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組,競爭國際量子計算的制高點。

    經過艱苦努力,研究組在國內首次實驗實現了量子霍爾效應,並先後實現了基于半導體的單比特、兩比特、三比特量子計算。

    為國之算力聚集量子團隊

    近年來,量子計算研究進展迅速,但産業發展剛起步。“由于缺乏對口的企業,我們早期畢業的博士生可謂‘畢業就失業’。”郭國平的第一個博士生張輝説,他畢業後在上海從事金融相關的工作。

    人才的流失、産業的缺位,讓郭國平坐不住了。

    2017年,40歲的郭國平駛上了又一段人生新航道,在實驗室裏二次創業辦起公司——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本源量子”寓意“量子技術追溯科技本源”。

    “本源創立之初就是肩負國家使命和個人的情懷理想。我們希望在量子計算上,能夠為國家搶到足夠多的核心專利,讓中國能夠在全球量子計算科研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能夠緊跟國際領先的科技步伐。”郭國平説。

    公司初創期間,資金匱乏時,郭國平賣掉自己的一套房子保住公司;公司走上正軌後,郭國平名下股份估值近億元人民幣,他將這些股份無償分給研發團隊的年輕人。

    如同一顆磁石,本源吸引來了投資,更吸引了一批與張輝一樣的量子專業畢業生回歸。團隊從2017年的10余人,到如今的上百人,研發人員佔比超過75%,研究生學歷人才超40%。

    “人才是本源量子最大的優勢,也是量子計算領域最重要的資源。量子力學有兩個概念叫‘糾纏’和‘相幹’,我跟學生説,你們現在散落在全球各個地方,有一天我們會‘再糾纏,永相幹’,希望你們都能‘若有戰,召必回’。”郭國平説。

    去年9月,在郭國平帶領下,團隊自主研發六比特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正式上線,全球用戶可以線上體驗來自中國的量子計算服務。

    永不言棄

    切割硅基板、在長寬不到一釐米的晶片板上焊線、晶片樣品檢測分析……出自郭國平團隊之手的第一代超導量子晶片被命名為“誇父”。逐夢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這幾年,哪怕是節假日,郭國平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去往實驗室的路上。在他看來,如今每一分每一秒都彌足珍貴。目前,世界多國在研制量子電腦,這是一條無形的賽道,都在朝著實現通用型量子電腦的目標努力。

    合力,此時顯得尤為迫切。郭國平告訴記者,量子電腦的研發,需要多種不同學科、不同産業方向的融合協作,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企業加入研發,才能讓量子計算有更多應用場景,從而極大地推動量子電腦的研制效率。基于這一初衷,本源量子構建了量子計算産業聯盟,與金融、生物制藥、化學材料、人工智慧等産業開展合作。

    “我相信,量子計算最終可以服務于我們的衣、食、住、行、醫。”談及未來,郭國平眼裏有光:量子計算能夠擴展科學界對分子結構和特性進行模擬的能力,有望為新一代藥物和疫苗研發、新材料的設計、智能制造等模擬設計提供更強大的工具。

    目前,他們已在研發下一代超導量子晶片與量子電腦控制係統,預計今年推出第二代20比特的“悟源”超導量子電腦,未來兩年內實現50比特到100比特的量子電腦。

    “我們目前取得的成績,只是‘萬里長徵’走出的一小步。”郭國平説。“但是,正如蒸汽機第一次被裝在馬車上,誰能想到它孕育著改變世界的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207112702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