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1月28日電(記者帥才)如果你收到一封33年前的舊物會有什麼感覺?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收到了一份禮物——那是一封1987年6月25日寄出的術後隨訪信,收件人是一名在1981年接受手術的患者蔡女士。
“我收藏這封信33年,每當看到信都覺得溫暖,我想對醫生説謝謝!”一見面,蔡女士就緊緊握住了羅萬俊醫生的手。羅醫生看到33年前自己救治的患者如今健康幸福,他十分感慨。
1981年,20歲的蔡女士出現吞咽困難,甚至連水都難以喝下。她來到湘雅醫院求醫,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隨後在胸外科進行了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手術後兩周左右,她順利康復出院,回到了老家湘潭。
“您術後有無吞咽困難,程度如何?有無胸窩部疼痛?有沒有繼續在當地醫院檢查?術前術後體重是否有差別?”1987年6月,蔡女士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來自湘雅醫院胸外科的信件,醫生在信中詳細詢問她目前的身體狀況。
“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感到既驚訝又感動,覺得醫生非常負責,六年過去了還記挂著患者的情況。”蔡女士回憶,當時湘潭到長沙的交通不便,加之術後身體恢復得很好,她沒有前往醫院復診,但這封信卻被她好好地保留了下來,後來數次搬家也一直收藏在家中。
2020年,由于出現了吞咽困難等症狀,擔心舊疾復發的她馬上決定再次到湘雅醫院就診,經消化內科副教授歐陽淼接診後,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樁心事放下了,但她還有另一個願望:找到當年那位寄出隨訪信的醫生,並當面表達感謝。
消化內科、胸外科及心臟大血管外科的醫生多方尋找,終于找出寄出這封隨訪信的“主人”,就是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羅萬俊教授。
為了追蹤患者的手術效果,當年還是住院醫師的羅萬俊按照個人的習慣與科室的傳統,對很多患者進行了信件隨訪。“術後隨訪是評價醫療效果可靠的指標,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和術後並發症防治也十分重要。因為當時電話並不普及,我只能用信件的形式進行隨訪。寫信時我盡量採用了簡單的問題,以了解術後患者的身體情況。沒想到時隔多年,還有患者保留了信件。”羅萬俊説。
再次看到自己初入醫院時寫下的熟悉字跡,羅萬俊教授感慨萬分:“雖然術後隨訪工作做起來很瑣碎,但卻能提高我們的醫療品質。隨訪工作是醫生工作的重要部分,一輩子都不能丟,這不僅是對工作負責,也是對患者負責。蔡女士現在身體很好,説明當時的手術很成功,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這一封信件表達了醫生對患者的關愛,也讓我們重溫了醫者的初心。”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介紹,湘雅醫院堅持著患者術後隨訪的傳統,如今醫生隨訪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構建全病程管理係統,為需要進行長期管理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全病程服務。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