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河南發現4000多年前具有鮮明禮制色彩的成組明器
2020-11-25 14:37:3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鄭州11月25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煮肉的鼎、盛食物的豆、飲酒的觚……在4000多年前,這些隨葬物品不僅要全套配齊,就連排放的位置可能都有講究。近日,河南葉縣余莊遺址出土了一組隨葬陶器,這些陶器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時期的帶有明確禮制色彩的高規格成組明器。

  圖為河南葉縣余莊遺址標號為M10的墓葬出土的隨葬陶器。該組陶器擺放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11月3日攝)。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據考古人員最新發掘發現,余莊遺址一座標號為M10的墓葬保存完好,墓內共出土33件隨葬陶器。“這組陶器包括食器、酒器兩大類,有鼎2件、罐2件、長頸壺1件、尊1件、高柄杯6件以及豆、觚、碗各7件,且排列有序,有很鮮明的禮制色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余莊遺址項目負責人吳偉華説。

  “這組陶器形體較小,制作較好,屬于明器。”吳偉華説,明器是古代人們去世時專用于隨葬的器物,是生活中使用器物的模型。

  圖為河南葉縣余莊遺址標號為T0405的探方出土的陶器,該組陶器擺放有序,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11月3日攝)。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此外,考古人員在標號為T0405的探方內也發現一組擺放有序的陶器,其中豆與觚依次擺放,數量均為7件,與10號墓內隨葬的主要器物數量相同,反映出相同的禮制觀念。“這不是偶然現象,在古代,禮器的使用規格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用來表明使用者的地位和身份。説明當時社會已經初步形成一定的禮器制度。”吳偉華説,這為研究中原地區社會復雜化、文明化進程以及禮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説,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來看,余莊遺址部分“遺存”可能已進入夏代紀年。劉海旺認為,這組帶有禮制色彩的明器的出現,對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夏代早期國家社會分層、等級制度,禮制現象和規制的認識。

  圖為河南葉縣余莊遺址發掘區航拍圖(11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余莊遺址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是龍山文化時期聚落遺址。為配合基建,2020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當地,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目前,考古發掘已揭露面積1000余平方米,清理出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類遺跡50余處,發掘出土器物近200件。

【糾錯】 責任編輯: 吳咏玲
載入更多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北京:夜色怡人
北京:夜色怡人
我的長江我的家
我的長江我的家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678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