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2020-10-23 16:04:2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哈爾濱10月23日電 題:“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新華社記者王春雨、強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2)“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的樓房和別墅(10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畝産1000斤妥妥的。”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農民郇金德對今年的水稻收成十分滿意。

  郇金德種了130畝“稻花香”水稻,今年黑龍江省遭遇颱風“三連擊”,部分水稻倒伏。“盡管受點損失,但還是豐收年。”他笑著説。

  郇金德的話,讓79歲的老支書張寶金松了一口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5)“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的村民駕駛收割機準備去地裏收割水稻(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張寶金是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元寶村是小説《暴風驟雨》原型地,是中國共産黨人最早掀起土改的地方。當地農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粉碎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

  今年8月以來,黑龍江省接連遭到颱風侵襲,張寶金一直忙碌在一線。在一次修理水毀橋梁時,他不慎摔了一跤,至今也沒好利索,但全村人在他的帶領下,把颱風給農業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4)“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的一處耕地中,村民駕駛收割機搶收水稻(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過去元寶村曾長期以玉米種植為主,張寶金提出不同看法,同一塊地種水稻,收入能多出好幾百元,他提倡旱田改水田。

  有人犯嘀咕,不會種水稻咋辦?村裏黨員帶頭種,村集體還免費給農戶打井、教技術、用農機。近10年間,元寶村水稻已佔全部耕地面積2/3左右。村裏還成立了稻米合作社,生産、加工、銷售産業鏈初具規模。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6)“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水稻加工廠的工人啟動全自動大米生産線(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精農業,更要強工業。

  早在1980年,時任大隊支部書記的張寶金就認識到,要想富,必須辦企業。元寶村先後辦起筷子廠、鉛筆廠等,鉛筆産量最高時曾佔全國1/4,是黑龍江省最早的“億元村”之一。但隨著産能增加,普通鉛筆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拼價格已沒有優勢。

  出路還是改革。2016年張寶金提出鉛筆産業低端改高端,提高附加值。位于元寶村的哈爾濱元寶山制筆有限公司以前日産鉛筆100萬支,每支利潤才2厘,改革後鉛筆産量少了,日産40萬支,但每支利潤達到1毛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8)“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在位于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的一家筆業有限公司內,工人在進行鉛筆生産作業(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因土改聞名的元寶村,目前擁有鉛筆廠、鉛筆板廠、大米加工廠等眾多企業。全村600多戶,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企業上班,這在黑龍江農村並不多見。村民鄂文儉以前在南方打工,村裏企業多了,他回鄉在鉛筆廠工作,兩口子月工資加起來五六千元。

  在“土”中謀發展,在“改”中再奮進,改革帶來山鄉巨變。《暴風驟雨》中的趙玉林因為窮得沒衣服穿,被稱為“趙光腚”,土改前的元寶村也被叫為“光腚屯”。如今,元寶村總資産達7.3億元,去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2萬元,半數以上村民住進了樓房或別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7)“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的“暴風驟雨”紀念館(10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元寶人富了,他們又瞄準文化産業。繼建起“暴風驟雨”紀念館後,村裏又規劃建設土改風情一條街、旅遊民宿等項目。

  “我們將依靠土改文化發展旅遊業,打造新增長點。”張寶金説。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664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