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黑土地上“一粒米”的“蛻變”
2020-10-18 17:57:5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哈爾濱10月18日電 題:黑土地上“一粒米”的“蛻變”

  新華社記者楊喆

  秋收時節,黑土地上稻浪飄香。雖已夕陽西下,周厚超仍駕駛著收割機搶收水稻。周厚超是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鑫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今年,經歷了疫情、颱風等不利因素影響,他迎來了一個難得的豐收年。

  “今年産量、價格都不錯,可以和收成最好的2013年相媲美!”周厚超説。

  52歲的周厚超種地已有30多年了,“以前種地,最看重的是産量。”周厚超説。

  在周厚超記憶裏,為追求産量,他曾經不斷增加化肥、農藥用量,帶來的是土壤板結、有機質流失,導致水稻品質不高,很難賣上好價錢……

  周厚超所在的三江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被譽為“中華大糧倉”。如今,“一粒米”的蛻變在這裏隨處發生。

  走進周厚超的合作社,院子裏一群鴨子正在散步。“這是我們養的稻田鴨,春夏放養在稻田裏,鴨子的糞便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也是水稻不用農藥和化肥的象徵。”周厚超説。

  除了300多畝鴨稻,周厚超今年還種了蟹稻和魚稻共700多畝。“有機種植雖然産量低一些,還得人工除草,但産出的大米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每公頃能增收3000元左右。”周厚超説。

  今年,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8500萬畝。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速“一粒米”的“蛻變”。對于黑龍江農墾濃江農場農戶溫學全來説,今年種地最大的變化是用上了江水。

  投資近50億元的青龍山灌區工程正進入田間配套工程建設的最後階段。這一工程可引江水灌溉三江平原上的水稻,改變部分地區長久使用地下水灌溉的情況。

  “我們這兒處于第三積溫帶下限,由于成熟度不夠,以前很多優質品種不能種,用江水灌溉,水溫比較高,現在一些品種可以放心大膽種了。”作為最早一批用江水灌溉的農戶之一,溫學全今年放開手腳種了700畝優質水稻,每畝可增收200元左右。

  曾幾何時,年復一年種地、收糧、送糧庫這一迴圈是黑土地上許多農民的真實寫照。如今,面向市場,更多人在琢磨將“一粒米”賣得更好。

  “為把好大米賣出好價錢,我們近年來每年都組織企業、合作社參加全國各地的展會,也在品牌、區域地理標識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綏濱縣糧食局黨總支副書記李仁興説。

【糾錯】 責任編輯: 林經緯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6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