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對于這些“扶貧”騙局,基層幹部為何敢怒不敢言?
2020-10-14 09:39:09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産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然而,半月談記者近日在基層採訪發現,對一些不法分子來説,産業扶貧項目既是“唐僧肉”,種種“特事特辦”大可從中撈一把;又是“護身符”,就算騙局遭人識破,因為事關扶貧,基層幹部多數也敢怒不敢言。脫貧收官,怎會出現“揩油會餐”?

  1

  拿“蘿蔔章”充數,討錢還理直氣壯?

  3個多月前,中部某省産業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接待了東部某省一名新能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對方稱2018年建設的一處光伏電站拖欠新能源公司數千萬元工程款。

  蹊蹺的是,在這個省的光伏扶貧係統中,根本看不到新能源公司的影子,這座光伏電站的總承包方是一家大型安裝集團公司。找到府的新能源公司實際控制人説,合同上的公章是假的,她才是真正的總承包商。

  經過調查,這家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14年,原本只是一家光伏設備和配件的經銷商,也就是上述安裝集團公司的供貨商。直到2019年5月,其經營范圍才增加了“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安裝及維修”。2018年初,通過網購“蘿蔔公章”,假借安裝集團公司資質,偷梁換柱般接起扶貧項目來。

  光伏電站負責人表示,作為簽訂合同的甲方,他也被蒙在鼓裏。直到2018年底工程完工,新能源公司找到府直接索要工程款,他才發現事情不對,派了2名工作人員赴安裝集團公司溝通,結果被告知安裝集團公司從未與電站簽過合同。

  由于新能源公司偽造公章,原本簽訂的合同就成了無效合同,再加上工期拖延了近半年,雙方圍繞工程款支付産生糾紛。

  盡管如此,新能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語氣並不客氣,要求産業扶貧工作站3天內協調處理好,否則就要在“扶貧”上做文章,向媒體曝光扶貧項目“騙取國家補貼”,“鬧出驚天動地的事情”。

  據了解,這家公司此前已在多個省份以類似做法實際承攬過光伏扶貧項目的建設工程,屢試不爽。基層政府迫于壓力,只能想辦法息事寧人。

  2

  項目拖著幹不完,責任只有幹部擔?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這家企業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是因為自以為抓著地方為推進扶貧“特事特辦”的“把柄”。

  由于新能源公司缺乏資質,再加上資金緊張,工程進度嚴重滯後。原本合同約定應在2018年6月30日完工,但距完工時限不足兩天時,實際只安裝了1/5的光伏組件。

  對于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來説,工期異常重要。按照相關政策規定,以當年6月30日為分界,2018年上下半年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每度電相差可達0.15元,拖過6月30日,不但延誤了電站發電,更關鍵的是扶貧效益將大受影響。

  為盡可能保障扶貧效益,經過協調,光伏電站出具了一份承諾在6月30日24時前完成2/3裝機容量搶裝工作的書面材料,有關單位開出了相應的並網通知書。

  關鍵時刻,新能源公司反而以此來要挾漲價、提前支付貨款,並未完成搶裝任務。搶裝任務沒完成,並網通知書就有了問題,此前參與協調的各方也都有了責任。延誤工期,反而成為新能源公司威脅地方政府的“把柄”,“拿”住了一眾扶貧幹部。

  “再怎麼追究企業的違約責任,都彌補不了對按期脫貧帶來的影響。”一名基層幹部無奈地説,到了脫貧收官期的節骨眼上,誰還有心思打官司,大家都只顧補漏洞填窟窿,別説進度慢半拍,就是慢1/4拍也吃不消。實在不行,只能在上級各項規定的解釋上搞搞變通。然而,這樣做的風險也很大,正所謂“幹好了叫勇于作為,出了問題就是胡亂作為”。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光伏電站投産以來,已按約定拿出900萬元用于扶貧,受到周邊貧困群眾認可。但光伏電站和新能源公司至今未就工程款達成一致,雙方糾紛不斷,引發負面輿情。最後,直接負責光伏扶貧項目的縣發改局局長背起了責任,被調整到另一部門擔任副職。

  有基層幹部向半月談記者直言,早知如此,還不如不上這個項目。“當初只想把脫貧成色擦得再亮一些。其實,就算沒這個項目,縣裏也能如期脫貧。”

  3

  脫貧收官期,處處要精細

  半月談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索發現,2017年和2018年,每年全國有200多起案件與“産業扶貧”相關,2019年猛增至近1400起。以“扶貧項目”和“偽造”為關鍵詞,半月談記者進一步檢索到556篇基層法院一審判決書,涉及29個省區市,2018年以來案件數量快速增長。

  在今年8月西部某縣判處的一起合同糾紛案件中,一名男子假借施工資質、偽造材料,用無效合同拿到了易地搬遷扶貧的建房工程。盡管村民反映工程用料不符合約定,實際建成面積少于公示面積,雙方把官司打到法院,但由于村民拿不出工程存在品質問題的鑒定報告,一審並未獲勝。

  面對這類現象,地方政府往往“投鼠忌器”,擔心糾紛朝不可控方向發展,生出政府監管不力、扶貧舉措不實的負面輿情。

  “不法分子揩扶貧油的情況並不鮮見,只有矛盾糾紛鬧到不可開交,地方才會對簿公堂或訴諸媒體。”一名基層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近年來,各地大力支援扶貧項目發展,企業承攬扶貧項目建設幾乎穩賺不賠。即便項目經營管理不善,工程進度、産品品質等出現問題,只要和扶貧挂上鉤,地方政府總得負責托底。

  當前正值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際,尤其要警惕少數不法分子揩扶貧油,利用地方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牟取私利,影響脫貧成效,幹擾脫貧進程。基層幹部認為,雖在最後關頭,産業扶貧政策仍可進一步精細優化,監管漏洞仍當仔細檢查,如何客觀全面評價扶貧成效,在充分理解各地工作實際基礎上開展驗收工作,尤其是眼下有關部門應當深思的問題。

  不少幹部向半月談記者反映,扶貧政策“一刀切”實非長久之計,不少扶貧項目制定時設置了明確的時間節點,並與補貼資金掛鉤,但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未能充分考慮各地差異。為推動産業扶貧落地,不少地方建立“綠色通道”,對扶貧項目“特事特辦”。然而,基層幹部坦言,實際操作中,“特事特辦”的邊界非常模糊,如何處理“依法依規”和“特事特辦”的關係,基層難以把握。

  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是一線的呼聲,但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按照規定,企業投資備案類項目招投標不需審批和核準,但扶貧項目涉及穩定脫貧,如果事中監管不能及時跟上,就可能留下隱患。

  客觀評價扶貧成效。不少基層幹部坦言,驗收要看功勞也要看苦勞,總不能因為一只蒼蠅壞了一鍋粥。建議對扶貧領域的違紀違法行為嚴懲不貸的同時,客觀區分哪些行為是為牟取私利,哪些行為是擔當作為,不應因為偶發個案否定整體工作取得的成績。 (梁曉飛)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對于這些“扶貧”騙局,基層幹部為何敢怒不敢言?-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60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