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做最“農村”的農村——常熟蔣巷村的“鄉愁經濟學”
2020-09-22 14:24:1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南京9月22日電 題:做最“農村”的農村——常熟蔣巷村的“鄉愁經濟學”

  新華社記者劉巍巍

  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網,千畝良田在微風吹拂下稻浪滾滾。近日,記者走進江蘇省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1)做最“農村”的農村——常熟蔣巷村的“鄉愁經濟學”

這是江蘇省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2019年7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這個50多年前血吸蟲流行、偏僻閉塞的“窮旮旯”,在村黨組織書記常德盛帶領下,以“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成為遠近聞名的“典型村”。

  蔣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倉交界處,村域面積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200戶、900人。2019年,村總産值10億元,村級可用財力超過200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25萬元,每人平均社區股份制分紅1萬元。

  村民富了,日子紅火了,蔣巷人不改本色,依然守望田壟,致力探索“鄉愁經濟學”。

  每天早上6點起床,先繞著村子走上5公里左右,再到辦公室,這是常德盛多年的習慣。“今年水稻受暴雨影響比較嚴重,好在我們雨季過後馬上進行了補種,看這個長勢,收成應該不錯。”18日清晨,蔣巷村千畝優質糧油生産基地內,常德盛認真查看稻穗。

  “如果沒了農田,那就不是農村,更無鄉愁可言。”常德盛介紹,蔣巷村走高水準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從2018年開始,1200畝“蔣巷大米”水稻田全部實現有機種植,並實行一年一季輪休制,讓土地休養生息。

  “表面看稻子産量低了,但經濟效益沒落下。”蔣蔭達是土生土長的蔣巷人,也是村裏首批拿到“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年輕人。他説,以前化肥稻每畝産量約1200斤,現在有機稻産量在900斤左右,雖然畝産少了300斤,但大米的品質和口感提升,市場價從原來的每斤3元漲到10元。同時,村裏還可因此每年減少近百噸化肥農藥排放。

  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收到了更大的社會效益。常德盛説:“稻田也是濕地大公園。夏天種上油菜,金黃一片,賞心悅目,散發著家鄉的味道。”

  彌足珍貴的家鄉味,不僅惠及村民,還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城裏人。早在2000年,蔣巷村便按照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思路,建起佔地600多畝的生態園,成立了江蘇常盛旅遊發展公司。圍繞“農”字做文章,整合鄉土文化資源,2019年,蔣巷村接待國內外遊客20萬人次,旅遊收入接近2000萬元。

  上海遊客岑柯説:“千畝良田、果蔬採摘、互動野炊、動物觀賞、攀岩拓展、農家民俗……蔣巷豐富多樣的‘鄉愁’旅遊産品和田園風光,令人留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3)做最“農村”的農村——常熟蔣巷村的“鄉愁經濟學”

  常熟蔣巷村的“鄉愁經濟學” 村民在蔣巷村閱覽室閱讀書籍(2019年7月16日攝)。新華社發

  這些年,蔣巷村還引入社會力量共同開發鄉村資源,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蔣巷書院,有28間簡約又不失野趣的精致民宿。書院負責人李梅説:“以前村裏自建的民宿,風格、水準參差不齊,通過與揚州設計院常熟分院合作,民宿有了現代感,生意越來越好。”

  眼下,蔣巷村與河南和煦旅遊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大型親子主題公園正在建設中。這個總投資約1億元的項目,未來將成為集休閒、旅遊觀光、科普、教育、研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

  “既追求經濟轉型發展,也要大力挖掘和傳承積淀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莊文化。”常德盛説,蔣巷要留住鄉愁,要做最“農村”的農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4)做最“農村”的農村——常熟蔣巷村的“鄉愁經濟學”

村民在蔣巷村健身室打乒乓球(2019年8月7日攝)。 新華社發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圖文互動)(2)做最“農村”的農村——常熟蔣巷村的“鄉愁經濟學”

在蔣巷護理院內,護理人員在給老人測量血壓(9月18日攝)。 新華社發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志強
載入更多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月亮山梯田搶秋收
月亮山梯田搶秋收
秋日黃河美
秋日黃河美
綠色墨脫
綠色墨脫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19112652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