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2020-09-13 07:36:30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讀屏大多屬于淺閱讀 讀書更多屬于深閱讀

市民在書店閱讀新書。圖/記者吳波、王燕

  隨著電子書、有聲書的出現,紙質書似乎變得不像之前一樣惹人喜愛了。開一盞暖燈,翻一本好書,有人依然在堅持非紙質書不讀的習慣;帶著隨身書庫,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有人愛上了電子書;左手電子屏,右手拿著書,有人不做選擇,兩者都要;聽一本好書,與文字産生新的連接,有人愛上了聽書……關于讀書介質的選擇,小編有話説。

  兩種閱讀生態

  讀屏與讀書有天壤之別

  毛玉西:在“掌媒”時代,只有碎片化的內容,沒有碎片的人,願大家都能成為自主“掌握”的人。

  各類調研的數據都表明,伴隨讀屏時代的到來,紙質書刊的銷售量、流行度、閱讀率日益呈現衰落之勢,很多人正在與書籍報刊漸行漸遠。“讀屏不讀書”正在成為一個讓人揪心的社會現象。

  讀屏與讀書,只有一字之差,看似都是在“閱讀文字”或“閱讀資訊”,其實這是具有天壤之別的兩種閱讀生態。

  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移動設備為載體的閱讀,盡管融通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綜合感官于一體,但大多數屬于“淺閱讀”體驗。以紙張為載體的書籍報刊,盡管天然地局限于文本表達(最多配合一些圖片),卻讓受眾少了些幹擾與糾結、多了些靜思與沉浸,更多屬于“深閱讀”體驗。在讀“屏”過程中,閱讀主體可能分心多動,閱讀空間流動擴散,閱讀時間支離破碎,閱讀客體隨意多變,閱讀成效自然淺嘗輒止。而在讀“書”過程中,閱讀主體往往靜心獨處,閱讀空間獨立穩定,閱讀時間持續有序,閱讀客體純粹單一,閱讀成效自然日久生香。打個比方説,讀屏原本是日常生活的“零食”,讀書才是日常生活的“正餐”。

  面對移動互聯網滲透至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今天,借助新媒介發達便利的技術東風,“忙時讀屏、閒時讀書”原本是人們日常閱讀行為的應有常態,因為這關係到人的兩種思維——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殊不知,以速覽便捷、即時反饋、娛樂至死為核心的讀屏行為,就如同是吸食的“精神鴉片”,讓無數用戶慢慢上癮、無法自拔,理性思考、表達等能力變得支離破碎、淩亂不堪。“忙時讀屏、閒時霸屏”司空見慣,“手機控”“低頭族”“拇指黨”見怪不怪,紙質書刊似乎成為束之高閣的“奢侈品、紀念品、展覽品”。君不見——讀書之樂,樂在獨處,妙在“獨享”;讀書之真諦,在于獨立沉思、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目前青少年一代日趨倚重讀屏,逐漸成長為“讀屏一代”。他們的感性思維正在超越、甚至替代理性思維,這樣的負面效應顯而易見:未來一代中可能會産生電玩、動漫、形象設計、影視特效大師,很可能不再出現新一代的語言、文學、哲學、思想大師。

  筆者始終認為,面對步入嶄新的“掌媒”時代,如何做到對智能手機保持足夠清醒的認知、審視與反思,如何自主、自控、合理地平衡“讀屏與讀書”,其實關乎每一個人的文化素養,關乎每個家庭的生活品質,關乎整個國家的文明發展。

  一個月內讀17本電子書

  創下最高閱讀紀錄

  王菁:80後新媒體老編,間歇性自律中年,喜歡嘗鮮。

  你已經多久沒看過紙質書了?當問起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忽然有些汗顏。網絡時代、飛速的節奏、浮躁的心態,面對著每天海量的資訊,我們似乎更習慣于被別人咀嚼過的二手知識所投喂。靜下心來,認真地看一本紙質書,成了一件難得的奢侈之事。好在我並不是一個崇尚讀紙質書這種儀式感的人,始終相信完成好過完美。書嘛,只要去讀,總是好的,何必管它是哪種介質。更何況,自己作為一個新媒體人,更不會排斥電子介質,電子書對我自然變成了更好的選擇。

  入了電子書的坑以後,能用來讀書的時間,一下子變得多了很多。通勤路上、午休時間、運動同時……只要能用手機,就像帶著一個隨身書庫,那些原本無意義的碎片化時間,突然都被充實了起來。而電子書衍生出來的智能朗讀等方式,更是大大增加了讀書的場景。

  原來看紙質書,我的效率並不高,即便是一本自己喜愛的書,通常也要兩三天才能讀完,對于那些晦澀難懂的,周期就更不好説了,甚至有可能不了了之。而電子書卻大大提高了我的讀書效率,我曾在一個月內讀了17本電子書,創下了自己的最高閱讀紀錄。

  當然,讀得多讀得快,並不代表就讀得好。但這種閱讀效率,為我提供了更多精讀的選擇。把那些在快速閱讀中發現的好書,找來紙質版再精讀一次,也有了更多的樂趣。讀書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無論選擇讀紙質書或是電子書,重要的是閱讀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收獲的體驗。

  有聲書播放越多遍

  文字的力量就越磅薄

  逯旭瑞:不標準讀書愛好者,偽幻想家,文字間張望,共鳴中認同。

  入有聲書的坑是從年後因疫情隔離在家開始的。

  當時網上各種消息刷屏,眼花繚亂之余更增添了我離家千裏的愁緒。孤獨與無力交織、刷不進劇讀不進書,甚至連深度的文字資訊都讀起來頗為艱難。在一個失眠的深夜,播放了許久的歌曲也沒有把我帶入夢鄉,順手拿起枕邊的手機,點開了許久沒用的讀書類APP,實在看不進文字,于是選擇了有聲書。

  選的是梭羅的《瓦爾登湖》。書我讀過,至今依然記得其中的一些文字。在聽書APP裏,有聲書《瓦爾登湖》只有文章的梗概。但這段有聲音的文字,即使簡短,但還是喚醒了我曾以為只有細讀原文才有的共鳴。在平靜的讀書聲中我不知不覺睡去。醒來發現,有聲書還在周而復始地播放。

  好睡眠帶來了一天的好心情。有聲書也成為我迫切想要探尋的寶藏。之前視而不見的許多書的有聲版本簡直讓我如獲至寶。這種解放眼睛解放雙手還可以豐富思想舒緩焦慮的新方式一掃我居家隔離的煩悶。聽著有聲書,我收拾了雜亂的房間,洗了堆積許久的衣服,開始嘗試制作一些美食,梳理當時獲取的各種資訊。

  終于,居家隔離的日子結束了,我對有聲書的喜歡卻保留了下來。

  思考這份喜歡的來由,我想應該是在那段苦悶的日子裏,有聲書的新鮮切合了我當時迫切想逃離現實的心情,而這種聲音就像個出口,這個出口恰好聯通思想。

  我的有聲書單還在更新。有文字梗概的速食餐,也有照搬原版的“精加工”,蘿蔔白菜,選所愛就好。有聲書播放多少次,“內裏”傳達的還是文字;有聲書播放越多遍,文字的力量就越磅薄。

  非紙質書不讀

  翻好書最是人生一大快事

  林琳:自覺“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的讀書愛好者。

  三年前搬家的時候,假模假式地買了一張大木桌,以此宣誓“從此我要好好畫畫了”,然而,一年多前,整張大木桌已堆滿了一疊一疊的書本,只留下一個可以放電腦的位置。身在書海中趕文,如果需要某本書,在書桌邊緣尋而不得,只能攀上書桌,跨過書堆翻找。有時心急起來,四處翻動,書堆癱倒,一片狼藉。有時寫著字,有書滑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措手不及。

  終于下定決心新買了兩個大書架,放入書房,勞作了整整一天,發現書裝不完,又買了一個,橫橫豎豎擺放,總算整理起來,加上原有的大書櫃,四櫃林立。閒時漫步到書房,怡然自得。每一本未讀之書都想讀完,然後宮佳麗萬千,竟不知如何選擇。擁書四顧,如坐擁天下。

  然而,好景不長。

  今年,舊戲重演,大書桌滿是書本,偶爾整齊,偶爾淩亂。客廳、房間的幾上、床頭,書本無處不在,而書架是怎麼也塞不進來了。到諸位老師、先生家,一進門,往往令我艷羨的先是書房、書架,才是書本。常常望著他們的書架,心中景仰:“此生有如此多書可讀,也有如此多書讀不盡。”

  在一位博物館老師的辦公室“大發厥詞”,吐槽既好又美的書越來越少,老師拿出一套近代名家書札選集,排版、設計、印刷令人驚艷,注釋考究。老師慷慨贈送一套,我受寵若驚。美滋滋帶回家後,燈下翻開,古人文雅氣息撲面而來。

  非紙質書不讀,也許因為內心厚古薄今的念頭,也因為深信書卷氣來自一冊冊、一頁頁,很難來自一個看起來多麼像書頁的螢幕。

  父親曾説,下雨天,開一盞暖燈,窩在被窩裏,翻一本好書,最是人生一大快事。深感之。時常覺得,若此時窗外有芭蕉,或有竹葉,再不濟,有接雨的雨棚,聽大珠小珠落玉盤,無須滴到天明。

  愛電子書 紙質書仍佔一席之地

  王典:中國文化忠實的擁躉,沉迷于金庸的江湖,醉心於馮唐的文字。

  最近在搬家,一開始是想把紙質書都扔了。一方面因為現在接受知識主要是通過視頻課,另一方面因為電子書資源越來越齊全,就算我想翻書,一塊電子屏便能滿足需求。一通收拾之後,我改了主意。

  一本《宋詞三百首箋注》雖晾在床頭數月未打開,但那暗暗發黃的紙頁,清清朗朗的排版,就算只是一種裝飾,也叫人賞心悅目。況且這是幾年前我從網上特意淘來的,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品,淘寶只找到這一本,十分珍貴。

  木格子架上四冊《笑傲江湖》,是我最愛的金庸作品,雖然一直被遺忘在隱秘的角落,但想到新租的房間裏有個又大又軟的沙發,空閒的時候,泡杯熱茶或者點杯冰可樂,讓肉身陷在沙發裏打開書,靈魂就能快意江湖,也是極大的享受吧。

  四冊《笑傲江湖》下面壓著的,是我今生買過最貴的一本書——夏志清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説史》。買這本書當然不是因為我抱有什麼偉大的學術理想。當時,我在香港讀碩士,有一堂課的作業,是寫一篇書評。去圖書館借書,卻發現能用的書已被同學搜羅一空,而網上資源庫也搜不到完整版,幸在書店裏找到了這本夏志清的專著。雖然早知道香港的書奇貴,但看到價格的那一刻——大概是370港元,還是對心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就算再次拜讀的概率約等于零,想到買單時微微顫抖的雙手,我也沒有扔掉的魄力。

  紙質書還會繼續在我的房間佔有一席之地。其實工作之後,我就極少買紙質書,大部分的閱讀都通過電子書完成。漂泊在外,居住地點會不定時變動,帶著紙質書騰來挪去,實在是累贅。但紙質書有紙質書的溫情,它柔和的質感,附帶著的一些青春年少的回憶,也讓人難以真正割舍。(記者毛玉西、林琳、王菁、王典、逯旭瑞)

【糾錯】 責任編輯: 吳咏玲
載入更多
綠色墨脫
綠色墨脫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48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