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科技扶貧怎樣扶到點上?——南京農大定點幫扶貴州省麻江縣的三點啟示
2020-08-30 16:42:1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貴陽8月30日電 題:科技扶貧怎樣扶到點上?——南京農大定點幫扶貴州省麻江縣的三點啟示

  新華社記者董峻

  5年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有近3成農村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去年,麻江已退出貧困縣行列,踏上鄉村振興新徵途。這個深度貧困縣脫貧經驗有很多,大力推動科技興農、走上産業振興之路是其中一個重要“法寶”。

  記者日前在當地調研時了解到,對口支援麻江縣的南京農業大學把科技扶貧各項舉措夯實做深,這既是“扶貧先扶智”的生動體現,也推動著農業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啟示一:找準潛力——精準扶貧的關鍵之舉

  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貧困程度深、攻堅難度大,麻江就是一個縮影。這裏山多田少、工業薄弱,搞什麼産業能盡快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南京農大專家團隊建議下,麻江發展起菊花産業。

  這裏不僅氣候、土壤和溫濕度等條件適合菊花生長,而且山地錯落有致、菊花花期又長,秋天滿山菊花綻放,視覺效果特別好。再加上麻江地處黔東南州“西大門”,從貴陽開車過來的遊客一下高速就進了縣城,區位優勢有利于發展觀賞性好、參與度高的農業旅遊。

  南京農大有全球最大的菊花資源庫,菊花研究水準超強。近4年來科研人員把400多個菊花品種引入麻江,1750畝菊花田成了“網紅打卡地”和藥食同源生産基地,預計今年鮮花産量將達650多噸、産值650多萬元,帶動農戶325戶。

  像這樣既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又挖掘當地資源潛力的精準扶貧之舉還有很多。據南京農大黨委書記陳利根介紹,學校遴選60位專家組建了10個産業技術專班,解決了長期制約當地産業發展的35項關鍵技術難題。如今,全縣建起家禽、草莓、蔬菜、農村電商等産業聯盟,規劃了蔬菜、花卉等11個産業技術示范基地。

  啟示二:授人以漁——大搞科技培訓增強“造血能力”

  河山村離縣城只有8.6公里。這裏空氣清新、溪水清澈,可連一塊像樣的平壩都沒有,村民過去靠水稻等作物維持生計,近幾年則主要靠種楊梅脫貧增收。南京農大教師裴海岩是這個村的第一書記。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村裏引入科技資源。上個月他忙前忙後張羅學校的楊梅專家來村裏搞培訓。“鄉親們學習勁頭可高呢!”他説。

  還有不少專家雖沒有常駐麻江,但也經常能見到他們的身影。麻江是“中國紅蒜之鄉”,過去由于管理粗放,不少蒜田“只見草不見蒜”。園藝學院教授吳震帶領團隊“泡”在地裏調研後提出選優分級播種、提純脫毒復壯等措施,手把手地對蒜農進行栽培技術培訓。去年全縣紅蒜種植面積從低谷時的不到3000畝恢復到近6000畝。

  鋅硒米也是當地一個特産,由于稻農長期靠肥料“一炮轟”、淹水灌溉等落後的方法,稻米口感不佳,加工企業少有問津。南京農大水稻栽培組的丁艷鋒教授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搞培訓,示范應用水稻精確定量設計栽培技術等最新科研成果,當地鋅硒米的單産和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農業高校在指導貧困地區發展農業上有天然優勢。近兩年,南京農大組織了70多批、300多人次赴麻江指導生産、開展培訓,累計培訓技能人才2237人次、基層幹部近1300人次,成為當地科技扶貧主力軍。

  啟示三:創新機制——把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做實做深

  上個月,南京農大園藝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淑敏剛結束這裏的生活。“熟悉了大山的氣息和酸湯魚的味道。”她説,“在麻江一個半月的日子將終生難忘。”

  南京農大在全國有202個研究生工作站,唯獨這個與眾不同——有別于其他科技類型的工作站,這個工作站的名稱叫鄉村振興研究生工作站,把研究平臺直接建在了扶貧一線。

  “平臺就是舞臺。”挂職擔任麻江縣委常委、副縣長的南京農大幹部李玉清説,“這個工作站整合了動植物生産、食品加工、人文社科領域多個學科,還聘請當地11位專家作為校外導師,科研工作更接地氣。”

  如何打造一個長效幫扶機制是扶貧新課題。去年南京農大推行“10+10”模式,以農學院等10個學院對接10個幫扶村。這10個學院聯合其他學院的專家一起,與幫扶村及周圍村的村兩委共同開展黨建活動,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

  今年,麻江剛建成一個高科技蔬菜示范園,從育苗、基地種植、冷鏈儲運、生産加工到電子商務、市場銷售、休閒農旅的藍莓全産業鏈也已形成,中藥材、食用菌、林下養殖等産業勢頭正勁。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載入更多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27112643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