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2020-08-28 16:08:1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圖文互動)(1)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8月13日,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周華敏(右)與吳慶華在瀾滄江上游扎曲附近核對數據。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新華社西寧8月28日電  題: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寧、李思遠、吳剛

  “波形圖數據出現異常,可能遇到了石塊,這條線得重新走一遍。”從事地球物理探測研究的周華敏博士盯著眼前的電腦螢幕發出提醒,身後的幾名同事拿起儀器核對數據。

  這是由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共同牽頭組織的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的一幕。8月10日至19日,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完成了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圖文互動)(2)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8月12日,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吳慶華在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江西林場採樣。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周華敏説,江源地區生態脆弱,水土流失風險高,薄弱的覆蓋層一旦遭到破壞,裸露的黑土灘就會像瘡疤一樣分布在山坡,極易造成沙化,威脅整個生態環境,“就像人類皮膚受到創傷出現病變一樣,草甸也會生‘皮膚病’。”

  “我再調整一下行進路線和高度。”從事地下水環境研究的吳慶華博士幾乎把身體貼在了草甸上,他一手扶測距輪,一手推地質雷達,緩慢行進。“土地泥濘,草甸凹凸不平,為保證探測不出現誤差,只能一寸一寸地挪,確保地質雷達緊貼地面。”

  幾經調整,實時繪制的地下空間結構圖在電腦螢幕上徐徐展開,黑白兩色波形圖清晰地記錄了地下鼠兔洞穴的深淺大小、坑道密度、連通情況。

  過去,觀測鼠兔洞穴多依靠“土辦法”——灌水、煙霧、挖掘等手段,不僅對草甸植被造成嚴重破壞,且耗時長,觀測效果差,事後還需回填修復。

  如今,運用新技術,探測鼠兔洞穴像是做“CT”,幫助地質工程師觀測肉眼難以直接看到的內容。“根據接觸的介質不同,地質雷達所發射的高頻電磁波會産生不同反射,經電腦計算合成可視化波形圖,這和體檢做‘CT’檢查原理相似。”周華敏説。

  從事水文與水資源研究,連續兩年登上青藏高原的袁喆已經成為一名“老江源”。在他眼中,鼠兔洞穴意味著相關災害對地表植被的破壞,也表明瞭地面徑流發生的變化。袁喆説,鼠兔洞穴成為降水入滲地下的“優先通道”,不僅減少了地面徑流的形成,更降低草甸涵養水源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響江源地區水生態係統。

  “江源的一點點改變,可能會對全流域帶來全局性的影響。”長江科學院副總工程師譚德寶説,希望科考能為保護地區生態提供參考,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純凈的土地。

(圖文互動)(3)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8月13日,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周華敏(右)與吳慶華在瀾滄江上游扎曲附近核對數據。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載入更多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70112642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