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記者陳旭 陳鐘昊)從事農業25年,成立合作社12年,47歲的張亞利最近又創業了。疫情期間,她帶着合作社再度創業,把平價蔬果送進幾十個社區,幫農民義務賣蔬果,帶領245戶註冊農戶、35名員工的合作社穩定增收。
在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一處蔬菜育苗棚內,張亞利一邊照料菜苗,一邊向記者介紹:“這是靈芝、那是菇類,這片是專供兒童體驗農業技術的栽培區。”47歲的張亞利是北京龍灣巧嫂果品産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08年,她帶領本村婦女成立合作社,種植蔬菜水果。到現在,合作社已發展成為國家級示範社,2019年,社員戶均增收2600元。
今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合作社致富的腳步,有些村民的蔬菜面臨沒有銷路的風險。張亞利告訴記者,正當她心急如焚時,此前&&過的一些街道主動打電話反映社區居民面臨買菜難題。
“咱又不能光幫這個不幫那個,乾脆就都做起來。”張亞利説,得知社區面臨的問題後,她連夜打電話和店員商量對策,為減少人員聚集,決定把菜點對點送到社區門口,有一單送一單,有兩單送兩單。“送一單就是幫助一家人解決買菜難題。”張亞利説。
位於順義區勝利街道的“巧嫂”直營店疫情期間從未關門。每天早晨5點,店員都會把菜送到社區門口。附近居民反映“巧嫂”送的菜不僅新鮮,價格還便宜。
“剛開始只有6個社區,後來發展到了25個社區。”張亞利説,起初團隊人手緊缺,最困難的時候只有兩名員工可以上崗;配送中他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居家隔離人員需要扔垃圾,社區老人需要採購商品。他們克服困難咬牙堅持了下來,還成了社區的“跑腿”服務員。
從種菜賣菜到“宅配”,張亞利摸索出了都市農業電商的“創業經”。一位合作社社員告訴記者,當年村裏流行創辦合作社,張亞利帶頭號召村裏留守婦女成立合作社。農忙時一些留守婦女家庭缺勞力,她就帶着社裏的婦女去“支援”……“她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社員們説。
“好馬追不上青菜行。”順義區龍灣屯鎮張中塢村村委書記李得全説,村裏150多畝菜地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往年大蔥、菜花、生菜都不愁銷。疫情期間,正趕上村裏的生菜成熟,受物流影響,一時間4萬多斤生菜找不到銷路。他找到了張亞利,希望幫忙賣菜。
“當時村民都在虧本賣。”張亞利説,她長年從事農業,熟悉蔬菜的成本價。“這忙一定得幫!起碼讓農民把菜籽錢賺回來。”
生菜、線椒、蘋果……疫情期間,張亞利整合渠道資源,通過合作社、電商、朋友圈、社區群、直營店推廣,採取社區直送、菜地直營、拓寬貨源、低利保價等方式,幫助合作社外的周圍村民賣出29萬斤蔬菜水果。
“現在直營店的銷售額增長了兩倍多,最多時一天賣7000多元。”張亞利説,“靠種菜賣菜”穩住了收入,但是要增收還是要靠“服務業+農業”。“今年我們還招了兩名大學生做循環農田和園藝,希望能夠培養後繼力量,在都市現代農業道路上不斷發展下去。”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